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和术语表 | 第10-12页 |
目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23页 |
1.1 达托霉素的结构,理化性质及作用机制 | 第14-16页 |
1.2 达托霉素的生物合成 | 第16-19页 |
1.2.1 达托霉素合成基因簇 | 第16页 |
1.2.2 达托霉素的生物合成过程 | 第16-19页 |
1.3 达托霉素结构的改造 | 第19-22页 |
1.3.1 半合成修饰法 | 第19页 |
1.3.2 化学酶合成法 | 第19-20页 |
1.3.3 组合生物合成法 | 第20-22页 |
1.4 提高达托霉素产量的策略 | 第22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2-23页 |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2 本课题的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S.roseosporus SW0702遗传操作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23-30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2.2.1 菌株或质粒 | 第23-24页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2.2.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4-25页 |
2.2.4 常用试剂 | 第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3.1 S.roseosporus SW0702最适产孢子培养基的筛选 | 第25-26页 |
2.3.2 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26页 |
2.3.3 S.roseosporus SW0702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 | 第26页 |
2.3.4 结合转导体系的建立 | 第26-27页 |
2.3.5 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 第27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27-29页 |
2.4.1 S.roseosporus SW0702产孢子的最适培养基 | 第27页 |
2.4.2 S.roseosporus SW0702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鉴定 | 第27-28页 |
2.4.3 S.roseosporus SW0702接合转导体系 | 第28页 |
2.4.4 HPLC检测达托霉素的条件 | 第28-29页 |
2.4.5 S.roseosporus SW0702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DptR2在达托霉素生物合成中的调控功能研究 | 第30-55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1-37页 |
3.2.1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31-34页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4-35页 |
3.2.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35页 |
3.2.4 常用试剂 | 第35-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46页 |
3.3.1 分子克隆相关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3.2 质粒的构建 | 第38-39页 |
3.3.3 玫瑰孢链霉菌的发酵及达托霉素产量的检测 | 第39页 |
3.3.4 大肠杆菌及链霉菌蛋白样品的准备,SDS-PAGE鉴定 | 第39-40页 |
3.3.5 His标签蛋白的纯化 | 第40-41页 |
3.3.6 将质粒通从大肠杆菌结合转导至S.roseosporus | 第41页 |
3.3.7 链霉菌基因组DNA的抽提 | 第41-42页 |
3.3.8 dptR2基因的敲除及回补菌株的构建 | 第42页 |
3.3.9 Southern blot | 第42-43页 |
3.3.1O EMSA | 第43-44页 |
3.3.11 DNaseI Footprintng | 第44页 |
3.3.12 RNA的抽提,基因组DNA的消解,反转录及qRT-PCR | 第44-46页 |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6-53页 |
3.4.1 dptR2对达托霉素的合成起正调控作用 | 第46-48页 |
3.4.2 DptR2正调控自身的表达 | 第48-49页 |
3.4.3 DptR2与自身启动子区域结合 | 第49-51页 |
3.4.4 通过突变实验分析DptR2DBD结合区域 | 第51-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4.1 本文研究成果 | 第55页 |
4.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