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都市媒体视域中的郑州市民形象研究--以《大河报》“绿城新闻”版为研究路径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0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综述第11-14页
        1.3.1 媒介形象研究综述第11-13页
        1.3.2 市民形象研究综述第13-14页
    1.4 研究理论基础第14-19页
        1.4.1 符号学相关理论第14-18页
        1.4.2 传播学相关理论第18-19页
    1.5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1 文献研究法第19页
        1.5.2 内容分析法第19页
        1.5.3 案例分析法第19-20页
2 《绿城新闻》中郑州市民媒介形象呈现第20-30页
    2.1 郑州市民群体的界定第20页
    2.2 样本选择和类目建构第20-23页
        2.2.1 《大河报》“绿城新闻”版面第20-21页
        2.2.2 类目建构的具体内容第21-23页
    2.3 郑州市民媒介形象的研究结果第23-29页
        2.3.1 报道类型分析第23-25页
        2.3.2 报道来源分析第25页
        2.3.3 报道倾向分析第25-26页
        2.3.4 报道主体分析第26-27页
        2.3.5 报道主题分析第27-29页
    2.4 郑州市民媒介形象的呈现概况第29-30页
3 郑州市民媒介形象的案例研究第30-40页
    3.1 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形象研究第30-33页
        3.1.1 受苦受难的倒霉蛋形象第31页
        3.1.2 违法犯罪的高危群体形象第31-32页
        3.1.3 工作勤恳、积极上进的群体形象第32-33页
    3.2 郑州普通市民群体形象研究第33-36页
        3.2.1 权益受到侵犯、遭遇灾难事件的不幸群体形象第33页
        3.2.2 不文明不理性,违反社会公德的社会群体形象第33-34页
        3.2.3 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市民群体形象第34-36页
    3.3 个案分析:郑州市民个体典型形象第36-40页
        3.3.1 诚信鸡蛋哥:体现诚信大气魄第36-38页
        3.3.2 全城吃面:蕴藏人间“正能量”第38-40页
4 媒体建构郑州市民形象的差异第40-47页
    4.1 网络关于郑州市民形象的呈现概况第40-43页
    4.2 网民声音与媒体报道之间的差异第43-47页
        4.2.1 信息掌握差异第43-44页
        4.2.2 关注内容差异第44-45页
        4.2.3 表达意图差异第45-47页
5 媒体建构郑州市民形象偏差的原因及对策第47-56页
    5.1 媒体建构郑州市民形象偏差的原因第47-51页
        5.1.1 市民“权力话语”缺失第47-48页
        5.1.2 媒体能指和所指的落差第48-49页
        5.1.3 媒体转喻和隐喻的运用第49-50页
        5.1.4 媒体议程设置的片面性第50-51页
    5.2 媒体建构郑州市民形象的对策建议第51-56页
        5.2.1 政府:主体责任人的不可缺少第51页
        5.2.2 市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增强第51-52页
        5.2.3 媒介:形象建构者的社会期待第52-56页
6 结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前我国媒体高考报道的框架研究
下一篇:我国鉴宝类电视节目研究--以《华豫之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