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税法论文

中国碳税制度构建的法律思考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引言第8-9页
第2章 碳税概述第9-17页
    2.1 碳税的起源与发展第9-10页
    2.2 碳税的界定第10-13页
        2.2.1 碳税的概念第10-11页
        2.2.2 碳税的本质及其法律特征第11-12页
        2.2.3 碳税与能源税、资源税的关系第12-13页
    2.3 碳税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第13-17页
        2.3.1 外部性理论和庇古税理论第13-14页
        2.3.2 公共产品理论第14-15页
        2.3.3 污染者付费原则第15页
        2.3.4 双重红利理论第15-17页
第3章 碳税制度构建的域外实践及启示第17-25页
    3.1 国外碳税制度的实施情况第17-22页
        3.1.1 荷兰第17页
        3.1.2 德国第17-18页
        3.1.3 瑞典第18-19页
        3.1.4 加拿大第19-20页
        3.1.5 澳大利亚第20-21页
        3.1.6 日本第21-22页
    3.2 国外构建碳税的主要经验第22-23页
        3.2.1 大多数国家倾向把碳含量设为碳税的计税依据第22页
        3.2.2 根据本国国情设计碳税税率,逐步推进其实施第22页
        3.2.3 制定灵活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配套措施第22-23页
        3.2.4 遵循税收收入中性原则第23页
    3.3 国外碳税制度构建对我国的启示第23-25页
        3.3.1 设计科学合理的碳税制度第23页
        3.3.2 选择正确的碳税实施方式第23-25页
第4章 我国构建碳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第25-31页
    4.1 我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第25-28页
        4.1.1 有利于缓解国内生态环境压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第25-26页
        4.1.2 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需求第26页
        4.1.3 有利于弥补环境税空缺,完善环境税制第26-27页
        4.1.4 有利于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国际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第27-28页
        4.1.5 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负责大国的形象第28页
    4.2 在我国开征碳税的可行性第28-31页
        4.2.1 理论上的可行性第29页
        4.2.2 政策上的有利性第29-30页
        4.2.3 技术上的可行性第30页
        4.2.4 国外实践经验可供借鉴参考第30-31页
第5章 构建我国碳税制度的立法构想第31-43页
    5.1 立法理念第31-32页
    5.2 立法目的第32-33页
    5.3 立法原则第33-35页
        5.3.1 税收法定原则第33-34页
        5.3.2 税收公平与税收效率原则第34-35页
        5.3.3 立足国情合理借鉴原则第35页
        5.3.4 生态优先持续发展原则第35页
    5.4 立法模式第35-37页
        5.4.1 独立型碳税模式第36页
        5.4.2 融入型碳税模式第36-37页
    5.5 立法进程第37-38页
    5.6 我国碳税具体制度的设计第38-43页
        5.6.1 征税范围和对象第38-39页
        5.6.2 计税依据第39页
        5.6.3 征税环节和纳税人第39-40页
        5.6.4 税率第40-41页
        5.6.5 税收优惠第41-42页
        5.6.6 碳税的收入归属和使用第42-43页
第6章 结语第43-44页
致谢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网络舆情行政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宪政视角下的香港廉政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