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世界各国体育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地方体育事业论文

昆明市篮球“虚拟社区”的构成与运行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10页
1 前言第10-14页
    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2 选题依据第10-11页
    1.3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3.1 理论意义第11页
        1.3.2 现实意义第11-12页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2-14页
        1.4.1 社区第12页
        1.4.2 虚拟社区第12-13页
        1.4.3 运行机制第13-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24页
    2.1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4-18页
        2.1.1 国外不同类型的虚拟社区运行模式第14-16页
        2.1.2 国外经典的体育虚拟社区运行模式第16-18页
    2.2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8-21页
    2.3 我国体育虚拟社区的研究现状第21-24页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24-28页
    3.1 研究对象第24页
    3.2 研究方法第24-28页
        3.2.1 文献资料法第24页
        3.2.2 问卷调查法第24-27页
            3.2.2.1 问卷设计第24-25页
            3.2.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第25-26页
            3.2.1.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第26-27页
                (1)问卷的效度分析第26-27页
                (2)信度检验第27页
        3.2.3 访谈法第27页
        3.2.4 数理统计法第27-28页
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8-54页
    4.1 昆明市篮球虚拟社区的基本构成情况第28-40页
        4.1.1 参与方式的情况第28-31页
            4.1.1.1 网站论坛模式第28-29页
            4.1.1.2 贴吧模式第29页
            4.1.1.3 视频网站模式第29-30页
            4.1.1.4 聊天软件模式第30-31页
        4.1.2 参与人群的情况第31-33页
        4.1.3 参与场地的情况第33-35页
        4.1.4 参与时间的情况第35-37页
        4.1.5 参与主体经济的情况第37-39页
        小结第39-40页
    4.2 昆明市篮球“虚拟社区”的运行机制第40-54页
        4.2.1 影响虚拟社区运行机制的各因素构成第40-44页
            4.2.1.1 个体的因素第40-41页
            4.2.1.2 群体的因素第41-42页
            4.2.1.3 社区水平的因素第42-44页
        4.2.2 虚拟社区运行所呈现的功能特性第44-47页
            4.2.2.1 自主休闲的参与互动功能第44页
            4.2.2.2 信息内容的共享功能第44-46页
            4.2.2.3 突显的社会责任:成员忠诚度第46-47页
            4.2.2.4 资源信息的价值交换第47页
        4.2.3 昆明市篮球“虚拟社区”运行的相互关系第47-51页
            4.2.3.1 “人为核心”的运作关系第47-49页
            4.2.3.2 “价值交换为核心”的运作关系第49-51页
        4.2.4 昆明市篮球“虚拟社区”运行机制的特征第51-54页
            4.2.4.1 社区的创新时尚性第51-52页
            4.2.4.2 博弈性互动模式第52-53页
            4.2.4.3 成员互惠依存第53-54页
5 结论与建议第54-56页
    5.1 结论第54页
    5.2 建议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附件一:昆明市篮球“虚拟社区”的构成问卷调查第58-61页
附件二:访谈提纲第61-62页
附件三:调查文件效度专家评价表第62-63页
附件四:昆明市篮球“虚拟社区”的构成与运行机制的研究第63-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格特征视角下昆明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下一篇:哈尔滨市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