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制剂对小鼠毒性作用和炎性因子影响及损伤马模型作用初探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赛马常见的肢蹄软组织损伤类型 | 第10-11页 |
1.3 现代医学对软组织损伤的解释 | 第11页 |
1.4 中医对软组织损伤的解释 | 第11-12页 |
1.5 中药外治软组织损伤的进展 | 第12-14页 |
1.6 中医上对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办法 | 第14-15页 |
1.7 常用的软组织损伤模型造模方法 | 第15-16页 |
1.8 现代诊断法在软组织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9 本研究的目的 | 第17页 |
2 ZD制剂的制作方法 | 第17-18页 |
2.1 膏剂的制备 | 第17-18页 |
2.2 方剂中部分成分的作用 | 第18页 |
3 ZD制剂对小鼠的毒性实验研究 | 第18-25页 |
3.1 半数致死量实验 | 第18-19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3.1.2 实验药物及器材 | 第18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3.2 最大耐受量实验 | 第19页 |
3.2.1 实验动物 | 第19页 |
3.2.2 实验药物及器材 | 第19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19页 |
3.3 皮肤刺激试验 | 第19-20页 |
3.3.1 实验动物 | 第19页 |
3.3.2 实验药物及器材 | 第19-20页 |
3.3.3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3.3.4 检查项目 | 第20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20-23页 |
3.4.1 半数致死量实验结果 | 第20-21页 |
3.4.2 最大耐受量实验结果 | 第21页 |
3.4.3 皮肤刺激试验结果 | 第21-23页 |
3.5 讨论 | 第23-24页 |
3.5.1 半数致死量实验和最大耐受量实验结果 | 第23-24页 |
3.5.2 皮肤刺激试验结果 | 第24页 |
3.6 小结 | 第24-25页 |
4 ZD制剂对模型小鼠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25-3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25页 |
4.1.2 药物及试剂 | 第25页 |
4.1.3 仪器和耗材 | 第25页 |
4.2 分组及给药 | 第25页 |
4.3 动物造模 | 第25页 |
4.4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4.5 统计学方法 | 第26页 |
4.6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4.6.1 模型小鼠血清中IL-1β的含量变化 | 第26-28页 |
4.6.2 模型小鼠血清中IL-6的含量变化 | 第28-29页 |
4.6.3 模型小鼠血清中IL-8的含量变化 | 第29-31页 |
4.6.4 模型小鼠血清中IL-10的含量变化 | 第31-33页 |
4.7 讨论 | 第33-36页 |
4.7.1 细胞因子及炎性细胞因子 | 第33页 |
4.7.2 血清中IL-1β的变化 | 第33-34页 |
4.7.3 血清中IL-6的变化 | 第34页 |
4.7.4 血清中IL-8的变化 | 第34-35页 |
4.7.5 血清中IL-10的变化 | 第35-36页 |
4.7.6 炎性因子的变化趋势 | 第36页 |
4.8 小结 | 第36页 |
5 ZD制剂对模型马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36-51页 |
5.1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5.3 动物造模 | 第37页 |
5.4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5.5 实验结果 | 第37-49页 |
5.5.1 造模前后常规指标的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5.5.2 造模前后血液学指标变化 | 第38-39页 |
5.5.3 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 第39-41页 |
5.5.4 炎性因子检测结果 | 第41-49页 |
5.6 讨论 | 第49-50页 |
5.6.1 模型马的造模过程 | 第49页 |
5.6.2 造模前后常规指标的变化 | 第49-50页 |
5.6.3 造模前后组织形态学变化 | 第50页 |
5.6.4 ZD制剂对模型马炎性因子的影响 | 第50页 |
5.7 小结 | 第50-51页 |
6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