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武陵山区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1 引言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3页
        1.2.1 林冠截留第14-17页
        1.2.2 枯落物层水文效应第17-18页
        1.2.3 土壤层水文效应第18-20页
        1.2.4 地表径流第20-21页
        1.2.5 森林水质第21-23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页
    1.4 研究内容第23-25页
2 研究地概况第25-32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第25-27页
        2.1.1 地理位置第25页
        2.1.2 社会经济状况第25页
        2.1.3 地理地貌第25页
        2.1.4 水文资源第25-26页
        2.1.5 土壤状况第26页
        2.1.6 气候环境第26页
        2.1.7 植被状况第26-27页
    2.2 试验地概况第27-32页
3 研究方法第32-44页
    3.1 植被类型特征第32-34页
    3.2 样地设置第34-35页
    3.3 小气候常规指标观测及计算方法第35-37页
    3.4 林外降水测定第37页
    3.5 穿透水测定第37-38页
    3.6 树干茎流测定第38-39页
    3.7 林冠截留量的计算第39页
    3.8 灌草层持水量测定第39页
    3.9 枯落物储量测定第39-40页
    3.10 枯落物持水量测定第40页
    3.11 土壤持水特性和日动态测定第40-41页
    3.12 土壤持水和入渗测定第41页
    3.13 地表径流量测定第41-42页
    3.14 降水水质测定第42页
    3.15 技术路线第42-43页
    3.16 数据处理第43-44页
4 研究区小气候特征分析第44-50页
    4.1 降水变化特征第44-45页
    4.2 空气温度(Ta)变化特征第45-47页
    4.3 空气相对湿度(Rh)变化特征第47-48页
    4.4 风速变化特征第48-49页
    4.5 主要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49页
    4.6 小结第49-50页
5 不同植被类型林冠层水文功能第50-58页
    5.1 穿透雨第50-53页
        5.1.1 一次性降雨下穿透雨第50-52页
        5.1.2 不同雨量级下穿透雨第52-53页
    5.2 树干茎流特征第53-54页
    5.3 林冠截留特征第54-55页
    5.4 林冠对降雨的分配作用第55-57页
    5.5 灌草层持水量第57页
    5.6 小结第57-58页
6 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持水特性第58-64页
    6.1 枯落物储量第58-59页
    6.2 枯落物持水量第59-60页
    6.3 枯落物持水过程第60-61页
    6.4 枯落物吸水速率第61-62页
    6.5 枯落物层渗漏水第62-63页
    6.6 小结第63-64页
7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层持水特性第64-71页
    7.1 土壤孔隙度第64-65页
    7.2 土壤持水量第65-66页
    7.3 土壤入渗第66-67页
    7.4 降雨前后土壤水分日动态变化第67-69页
        7.4.1 土壤水分日动态试验期间气象因子分析第67-68页
        7.4.2 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动态分析第68-69页
        7.4.3 林地土壤含水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69页
    7.5 小结第69-71页
8 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量第71-75页
    8.1 地表径流特征第71-72页
    8.2 不同植被年径流量比较第72-73页
    8.3 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的关系第73-74页
    8.4 小结第74-75页
9 不同植被类型水文过程水质特征第75-81页
    9.1 穿透雨水质特征第75-76页
    9.2 树干茎流水质特征第76-77页
    9.3 枯落物渗漏水水质特征第77-78页
    9.4 地表径流水质特征第78-79页
    9.5 小结第79-81页
10 不同植被类型水文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分析第81-86页
    10.1 水文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第81-82页
    10.2 不同植被类型持水能力比较第82-85页
    10.3 讨论与小结第85-86页
11 结论第86-88页
12 创新点第88-89页
13 研究展望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5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105-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立地油茶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与茶油品质特性研究
下一篇:坝上长尾鸡资源保护及羽色多样性分子遗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