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论文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以老助老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X社区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1.2 研究视角与方法第12页
        1.2.1 研究视角第12页
        1.2.2 研究方法第12页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2-15页
        1.3.1 研究思路第12-13页
        1.3.2 研究框架第13-15页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综述第15-21页
    2.1 概念界定第15-16页
        2.1.1 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第15页
        2.1.2 “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的内涵和外延第15-16页
        2.1.3 时间储蓄银行第16页
    2.2 研究综述第16-18页
        2.2.1 国外研究与实践第16-17页
        2.2.2 国内研究与实践第17-18页
    2.3 理论基础第18-21页
        2.3.1 老年需求理论第18-19页
        2.3.2 社会支持理论第19页
        2.3.3 老年社会工作第19-21页
第三章 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21-27页
    3.1 必要性分析第21-24页
        3.1.1 人口老龄化态势严峻第21-22页
        3.1.2 养老负担沉重第22-23页
        3.1.3 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第23-24页
    3.2 可行性分析第24-27页
        3.2.1 政策支持第24-25页
        3.2.2 低龄老年人力资源丰富第25-26页
        3.2.3 低龄老年人有参与社会的诉求第26页
        3.2.4 社区养老服务需要低龄老年人的参与第26-27页
第四章 北京市东城区X社区以老助老模式试点成效分析第27-44页
    4.1 X社区“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的试点第27-28页
        4.1.1 X社区基本情况第27页
        4.1.2 “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的建立第27-28页
    4.2 “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的内容与运行第28-30页
        4.2.1 互助养老的提供者——低龄老年志愿者第28页
        4.2.2 互助养老的服务对象第28页
        4.2.3 互助养老服务的内容第28-29页
        4.2.4 资金来源与使用第29页
        4.2.5 运行与管理第29-30页
    4.3 试点效果分析第30-41页
        4.3.1 对低龄老年志愿者的调查与分析第30-37页
        4.3.2 对受助老人的调查与分析第37-41页
    4.4 以老助老模式发展的瓶颈分析第41-44页
        4.4.1 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第41页
        4.4.2 资金来源有限第41-42页
        4.4.3 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存在偏见第42页
        4.4.4 服务内容和专业性有限第42-44页
第五章 经验借鉴及对策分析第44-50页
    5.1 国内外经验与借鉴第44-46页
        5.1.1 德国“老人之家”互助养老服务组织第44页
        5.1.2 江苏省姜堰市“时间储蓄银行”第44-45页
        5.1.3 山东省青岛市社区互助养老中心第45页
        5.1.4 上海市“老伙伴”互助养老组织第45-46页
    5.2 北京市推行“以老助老”互助养老模式的对策与建议第46-50页
        5.2.1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第46页
        5.2.2 加强资金支持与激励第46-47页
        5.2.3 营造“以老助老”的社会环境第47页
        5.2.4 提供有针对性的个体服务第47-48页
        5.2.5 重视社会养老资源整合第48-50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创新第50-52页
    6.1 研究结论第50页
    6.2 研究特色第50-51页
    6.3 研究不足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附录第55-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LHLS实证分析
下一篇:北京市空巢老人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