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数学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缩略语 | 第14-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S-LTE系统概述 | 第16-17页 |
1.3 OFDM技术 | 第17-18页 |
1.4 MIMO技术 | 第18页 |
1.5 接收机技术 | 第18-19页 |
1.6 链路自适应传输技术 | 第19-20页 |
1.7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20-22页 |
第2章 S-LTE系统上行传输链路及信道模型设计 | 第22-36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物理层帧结构和资源设计 | 第22-24页 |
2.2.1 帧结构 | 第22-23页 |
2.2.2 时隙结构和物理资源 | 第23-24页 |
2.3 宽带卫星移动通信信道模型设计 | 第24-30页 |
2.3.1 SISO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统计模型 | 第24-26页 |
2.3.2 极化天线相关性 | 第26-28页 |
2.3.3 宽带卫星移动通信信道模型 | 第28-30页 |
2.4 上行数据信号发送设计 | 第30-35页 |
2.4.1 信道编码 | 第30-33页 |
2.4.2 加扰 | 第33页 |
2.4.3 QAM调制 | 第33页 |
2.4.4 层映射 | 第33-34页 |
2.4.5 DFT预编码 | 第34页 |
2.4.6 预编码 | 第34-35页 |
2.4.7 资源映射 | 第35页 |
2.4.8 SC-FDMA符号生成 | 第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S-LTE系统上行检测技术研究 | 第36-58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37-38页 |
3.3 MMSE迭代接收机 | 第38-41页 |
3.4 基于白化滤波器的组软解调检测器 | 第41-49页 |
3.4.1 2符号软检测器 | 第41-43页 |
3.4.2 3符号软检测器 | 第43-45页 |
3.4.3 3符号软检测器简化运算 | 第45-46页 |
3.4.4 多符号软检测器设计 | 第46-47页 |
3.4.5 白化滤波器设计 | 第47-49页 |
3.5 接收机复杂度和性能分析 | 第49-57页 |
3.5.1 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49-50页 |
3.5.2 接收机性能仿真 | 第50-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S-LTE系统上行链路自适应传输方法 | 第58-72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58-59页 |
4.3 参数反馈过程 | 第59页 |
4.4 最优预编码矩阵选择 | 第59-61页 |
4.5 自适应编码调制 | 第61-66页 |
4.5.1 等效信噪比映射方法 | 第61-65页 |
4.5.2 CQI值的计算 | 第65-66页 |
4.6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6-71页 |
4.6.1 不同等效信噪比映射方法对比 | 第66-68页 |
4.6.2 S-LTE上行链路自适应传输性能 | 第68-7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S-LTE上行链路接收机和自适应传输系统实现 | 第72-98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硬件平台介绍 | 第72-75页 |
5.2.1 MPTC板基本结构 | 第72-73页 |
5.2.2 HBBI板基本结构 | 第73-74页 |
5.2.3 RRU基本结构 | 第74-75页 |
5.3 系统信号流程设计 | 第75-77页 |
5.3.1 各处理单元功能介绍 | 第75-76页 |
5.3.2 系统时序安排 | 第76-77页 |
5.4 浮点算法的定点方案 | 第77-84页 |
5.4.1 定点设计方法简介 | 第77-78页 |
5.4.2 顶层模块定标 | 第78-80页 |
5.4.3 白化滤波模块定标 | 第80-81页 |
5.4.4 QR分解模块定标 | 第81-82页 |
5.4.5 软解调模块定标 | 第82-83页 |
5.4.6 自适应算法定点化 | 第83-84页 |
5.5 定点仿真性能 | 第84-87页 |
5.6 硬件设计与实现 | 第87-96页 |
5.6.1 顶层模块设计 | 第87页 |
5.6.2 白化滤波器硬件设计 | 第87-88页 |
5.6.3 QR分解模块硬件实现 | 第88-91页 |
5.6.4 软解调模块硬件实现 | 第91-94页 |
5.6.5 自适应传输模块硬件实现 | 第94-96页 |
5.7 性能分析与硬件测试 | 第96-97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