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监视图像的质量评估研究与实现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图像质量评估算法分类 | 第14-15页 |
1.2.2 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估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9-22页 |
2 空间监视图像质量评估相关理论介绍 | 第22-38页 |
2.1 客观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估算法流程 | 第22-23页 |
2.2 主观图像质量评估 | 第23-24页 |
2.2.1 常用方法 | 第23-24页 |
2.2.2 结果表示 | 第24页 |
2.3 图像质量评估数据库 | 第24-28页 |
2.3.1 主流数据库 | 第25-27页 |
2.3.2 构建空间图像质量评估数据库 | 第27-28页 |
2.4 空间目标检测技术 | 第28-29页 |
2.5 特征分析 | 第29-32页 |
2.5.1 局部二值模式特征 | 第29-31页 |
2.5.2 人类视觉特性特征 | 第31-32页 |
2.6 主流算法 | 第32-35页 |
2.6.1 支持向量回归 | 第33页 |
2.6.2 BP神经网络 | 第33-35页 |
2.7 客观图像质量评估算法评价指标 | 第35-3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基于SIQI特征的空间监视图像质量评估方法 | 第38-62页 |
3.1 算法框架 | 第38页 |
3.2 SIQI特征设计 | 第38-42页 |
3.2.1 空间监视图像成像特性分析 | 第39-40页 |
3.2.2 SIQI特征设计思路 | 第40-41页 |
3.2.3 SIQI特征体系 | 第41-42页 |
3.3 基于背景的SIQI特征 | 第42-47页 |
3.3.1 CCD噪声 | 第42-43页 |
3.3.2 杂散光 | 第43-44页 |
3.3.3 热像素 | 第44-46页 |
3.3.4 斯米尔效应 | 第46-47页 |
3.3.5 星点分布 | 第47页 |
3.4 基于前景的SIQI特征 | 第47-50页 |
3.4.1 目标畸变 | 第48页 |
3.4.2 目标信噪比 | 第48页 |
3.4.3 星点动态范围 | 第48-49页 |
3.4.4 星点模糊 | 第49页 |
3.4.5 运动模糊 | 第49-50页 |
3.4.6 离散模糊 | 第50页 |
3.5 实验设置和结果分析 | 第50-60页 |
3.5.1 实验设置 | 第51页 |
3.5.2 结果分析 | 第51-60页 |
3.6 本章总结 | 第60-62页 |
4 基于信息融合的空间监视图像质量评估方法 | 第62-74页 |
4.1 信息融合思路分析 | 第62-64页 |
4.1.1 特征融合 | 第62-63页 |
4.1.2 模型组合 | 第63-64页 |
4.2 特征提取 | 第64-65页 |
4.2.1 SIQI特征 | 第64-65页 |
4.2.2 Uniform LBP特征 | 第65页 |
4.2.3 JGLBP特征 | 第65页 |
4.3 算法详细设计 | 第65-67页 |
4.3.1 特征组合策略 | 第65-66页 |
4.3.2 模型组合中训练算法的筛选 | 第66页 |
4.3.3 模型组合权重 | 第66-67页 |
4.4 实验设置和结果分析 | 第67-72页 |
4.4.1 实验设置 | 第67页 |
4.4.2 结果分析 | 第67-72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72-74页 |
5 空间监视图像质量评估系统 | 第74-84页 |
5.1 系统需求分析与模块化设计 | 第74-75页 |
5.2 系统开发环境介绍 | 第75页 |
5.3 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75-82页 |
5.3.1 数据标注功能 | 第76-78页 |
5.3.2 模型训练功能 | 第78-79页 |
5.3.3 图像质量评估功能 | 第79-81页 |
5.3.4 图像序列质量对比功能 | 第8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总结 | 第84-85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