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20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6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6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6-18页
        (一)研究内容第16-17页
        (二)研究方法第17-18页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第18-20页
        (一)本文的创新第18-19页
        (二)本文的不足第19-20页
第一章 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关理论基础第20-27页
    第一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概念界定第20-21页
        一、货币政策第20页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第20-21页
    第二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衡量第21-22页
    第三节 货币中性和非中性理论第22-26页
        一、货币中性理论第22-25页
            (一)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中性理论第22-23页
            (二)理性预期学派中性论第23-24页
            (三)货币主义学派长期中性观点第24-25页
        二、货币非中性理论第25-26页
            (一)西方先驱学者的货币非中性思想第25页
            (二)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思想第25-26页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二章 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第27-37页
    第一节 货币政策实施市场环境第27-28页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第28-29页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第29-31页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第31-33页
        一、信息不对称第31页
        二、主观预期和市场情绪因素第31-32页
        三、银行信贷渠道因素第32-33页
    第五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第33-36页
        一、利率传导渠道第33-34页
        二、信贷渠道第34-35页
        三、资本市场传导渠道第35页
        四、汇率渠道第35-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变化第37-44页
    第一节 2008-2010年期间我国实施的政策措施第37-40页
        一、政策措施第37-39页
        二、实施效果第39-40页
    第二节 2011-2017年期间我国实施的政策措施第40-43页
        一、政策措施第40-42页
        二、实施效果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第44-61页
    第一节 实证准备第44-50页
        一、变量的选择办法第44-48页
        二、数据的收集及处理第48-49页
        三、VAR模型的构建第49-50页
    第二节 单位根检验及其结果分析第50-51页
    第三节 协整检验及其结果分析第51-52页
    第四节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及其结果分析第52-54页
    第五节 相关变量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第54-57页
    第六节 方差分解第57-58页
    第七节 实证分析结论第58-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第61-66页
    第一节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第61-62页
    第二节 积极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第62-63页
    第三节 积极疏导利率传导机制配合引导“利率走廊”模式建立第63-64页
    第四节 努力推进实体发展积极引导好公众预期第64-65页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运行效率研究
下一篇: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合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