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

天津近代里弄住宅演变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1 近代里弄住宅概况第10页
        1.1.2 代表性城市第10-11页
        1.1.3 天津近代社会背景的独特性第11-13页
        1.1.4 天津里弄住宅的产生第13页
    1.2 研究领域综述第13-18页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7页
        1.2.2 现有研究不足第17-18页
    1.3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第18页
        1.3.1 研究目标第18页
        1.3.2 研究意义第18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26页
        1.4.1 研究方法的综述第18-22页
        1.4.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第22-24页
        1.4.3 研究框架第24-26页
第2章 天津里弄住宅的类型第26-46页
    2.1 里弄住宅的概念第26-30页
        2.1.1 概念整理第26-28页
        2.1.2 里弄住宅的特点第28-29页
        2.1.3 里弄住宅特征的补充第29-30页
    2.2 里弄住宅类型的分类研究第30-36页
        2.2.1 以历史发展进程分类第30-32页
        2.2.2 以住宅原型分类第32-36页
    2.3 类型划分第36-41页
        2.3.1 花园式里弄住宅属于新式里弄住宅范畴第36-37页
        2.3.2 公寓式里弄住宅第37-40页
        2.3.3 里弄住宅的类型划分第40-41页
    2.4 发展时序与分布规律第41-43页
        2.4.1 发展时序第41-42页
        2.4.2 分布规律第42-43页
    2.5 研究对象第43-46页
第3章 巷弄空间结构演变第46-66页
    3.1 巷弄空间结构特征第46-58页
        3.1.1 巷弄空间私密等级计算方法第46-51页
        3.1.2 各类型里弄巷弄私密等级分析第51-58页
        3.1.3 小结第58页
    3.2 巷弄的空间层级第58-64页
        3.2.1 巷弄空间层级计算方法第58-59页
        3.2.2 合院式里弄住宅第59-60页
        3.2.3 新式里弄住宅第60-63页
        3.2.4 公寓式里弄住宅第63-64页
        3.2.5 小结第64页
    3.3 小结第64-66页
第4章 建筑单元平面形态的演变第66-104页
    4.1 院落空间的演变第66-79页
        4.1.1 从传统合院式住宅到合院式里弄住宅第66-69页
        4.1.2 新式里弄住宅第69-76页
        4.1.3 公寓式里弄住宅第76-77页
        4.1.4 公寓式住宅第77-78页
        4.1.5 小结第78-79页
    4.2 客厅空间的演变第79-93页
        4.2.1 从传统合院式住宅到合院式里弄住宅第79-82页
        4.2.2 新式里弄住宅第82-88页
        4.2.3 公寓式里弄住宅第88-90页
        4.2.4 公寓式住宅第90-91页
        4.2.5 小结第91-93页
    4.3 门的演变第93-100页
        4.3.1 从传统合院式住宅到合院式里弄住宅第93-95页
        4.3.2 新式里弄住宅第95-96页
        4.3.3 公寓式里弄住宅与公寓式住宅第96-99页
        4.3.4 小结第99-100页
    4.4 天津里弄住宅平面单元形态演变过程第100-104页
第5章 结论与研究局限第104-106页
    5.1 研究结论第104-105页
    5.2 论文的局限性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0页
附录1 里弄住宅图片资料来源第110-115页
附录2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图志》里弄住宅资料整理第115-117页
附录3 里弄住宅图像数字化第117-123页
附录4 2015年天津日、英、法旧租界区近代里弄住宅遗存分布第123-124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24-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直埋供热管道非线性屈曲分析
下一篇:寒冷地区高铁站过渡季热舒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