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犯先行行为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 不作为犯先行行为概述 | 第12-18页 |
(一) 不作为犯先行行为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不纯正的不作为犯作为义务来源的学说 | 第13-15页 |
1. 形式的作为义务来源说 | 第13页 |
2. 实质的作为义务来源说 | 第13-15页 |
(三) 不作为犯先行行为理论的历史发展 | 第15-18页 |
二、 先行行为理论的合理性分析 | 第18-26页 |
(一)先行行为成为不作为犯作为义务根据的争论 | 第18-22页 |
1. 否定说 | 第18-19页 |
2. 肯定说 | 第19-22页 |
(二) 先行行为与其他义务来源之间的关系 | 第22-26页 |
1. 先行行为与法律明文规定 | 第22-23页 |
2. 先行行为与行为人职务或业务的要求 | 第23-24页 |
3. 先行行为与法律行为 | 第24-26页 |
三、 先行行为的成立条件 | 第26-32页 |
(一) 主体要件 | 第26页 |
(二) 危险状态的存在 | 第26-28页 |
1. 现实的刑事侵害性 | 第27-28页 |
2. 救助的紧迫性 | 第28页 |
(三) 救助的可能性 | 第28-30页 |
(四) 因果关系的存在 | 第30-32页 |
四、 先行行为的范围 | 第32-42页 |
(一) 先行行为是否限于违法行为 | 第32-34页 |
(二) 先行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 | 第34-39页 |
(三) 先行行为是否应当包括不作为行为 | 第39-40页 |
(四) 先行行为是否限于有责行为 | 第40-42页 |
五、 我国先行行为立法模式建议 | 第42-48页 |
(一) 我国先行行为的立法现状 | 第42页 |
(二) 先行行为立法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三) 先行行为的立法建议 | 第43-48页 |
1. 现有各类立法模式 | 第43-44页 |
2. 我国先行行为立法完善建议 | 第44-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