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洞穴CO_2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第10-13页 |
1.2.2 碳在洞穴系统中的迁移变化研究 | 第13-15页 |
1.2.3 雪玉洞研究情况 | 第15-16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2.2.1 野外监测点与采样方法 | 第21-22页 |
2.2.2 室内实验分析 | 第22-25页 |
第3章 土壤—洞穴系统碳的变化特征 | 第25-39页 |
3.1 土壤CO_2的变化特征 | 第25-27页 |
3.1.1 土壤CO_2的时间变化 | 第25-27页 |
3.1.2 土壤CO_2的空间变化 | 第27页 |
3.2 土壤水DIC的变化 | 第27-29页 |
3.2.1 季节变化 | 第27-28页 |
3.2.2 空间变化 | 第28-29页 |
3.3 表层岩溶泉水DIC的变化 | 第29-30页 |
3.3.1 季节变化 | 第30页 |
3.3.2 空间变化 | 第30页 |
3.4 滴水碳的变化特征 | 第30-33页 |
3.4.1 滴水DIC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30-32页 |
3.4.2 滴水的CO_2分压变化及对沉积物沉积速率影响 | 第32-33页 |
3.5 地下河碳的变化特征 | 第33-35页 |
3.5.1 季节变化 | 第33-34页 |
3.5.2 昼夜变化 | 第34-35页 |
3.5.3 地下河CO_2分压及碳酸钙沉积变化 | 第35页 |
3.6 洞穴空气CO_2变化 | 第35-38页 |
3.6.1 季节变化 | 第35-36页 |
3.6.2 空间变化 | 第36-3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洞内CO_2的快速变化及来源分析 | 第39-45页 |
4.1 洞内CO_2的快速变化 | 第39-40页 |
4.2 地下河水化学变化 | 第40-41页 |
4.3 地下河CO_2分压与方解石饱和指数变化 | 第41-43页 |
4.4 洞内空气CO_2浓度快速上升期间碳来源的定量分析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雪玉洞空气CO_2来源的碳同位素证据 | 第45-53页 |
5.1 洞穴系统中碳同位素特征 | 第46-49页 |
5.1.1 基岩、植被、土壤有机质、土壤CO_2 | 第46页 |
5.1.2 雨水、土壤水、表层岩溶泉水 | 第46-47页 |
5.1.3 滴水、滴水沉积物 | 第47-48页 |
5.1.4 洞穴空气 | 第48-49页 |
5.2 基于δ~(13)C的洞穴空气CO_2来源分析 | 第49-5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附录 | 第63-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作者简历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