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ibrin-Z对鸡坏死性肠炎防治效果的研究
符号说明 | 第4-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2页 |
1.1 禽坏死性肠炎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1.1 病原体 | 第11-12页 |
1.1.2 发病机制 | 第12-13页 |
1.1.3 发病因素 | 第13-15页 |
1.1.4 流行病学 | 第15页 |
1.1.5 症状 | 第15页 |
1.1.6 病理变化 | 第15页 |
1.1.7 疾病预防措施 | 第15-16页 |
1.2 魏氏梭菌的研究 | 第16-19页 |
1.2.1 生化特性 | 第16-17页 |
1.2.2 魏氏梭菌的毒素类型 | 第17页 |
1.2.3 魏氏梭菌病的流行 | 第17页 |
1.2.4 魏氏梭菌病的危害 | 第17-18页 |
1.2.5 魏氏梭菌毒素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蒙脱石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1 理化性质 | 第19-20页 |
1.3.2 使用效果 | 第20-21页 |
1.3.3 现代技术的影响 | 第21页 |
1.4 试验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3页 |
2.1 材料 | 第22-24页 |
2.1.1 试验仪器 | 第22页 |
2.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22-23页 |
2.1.3 试验地点 | 第23页 |
2.1.4 魏氏梭菌 | 第23页 |
2.1.5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2.1.6 基础日粮 | 第23-24页 |
2.1.7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4页 |
2.2 实验步骤 | 第24-33页 |
2.2.1 魏氏梭菌的分离 | 第24-25页 |
2.2.2 魏氏梭菌的鉴定 | 第25-29页 |
2.2.3 坏死性肠炎模型建立 | 第29-33页 |
3 试验结果 | 第33-45页 |
3.1 魏氏梭菌增菌培养结果 | 第33-34页 |
3.1.1 血平板结果 | 第33页 |
3.1.2 菌体形态和运动性观察 | 第33-34页 |
3.1.3 分离菌株 PCR 鉴定及测序结果 | 第34页 |
3.2 动物实验结果 | 第34-45页 |
3.2.1 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 第34-35页 |
3.2.2 肠粘膜病理组织结果 | 第35-37页 |
3.2.3 新城疫抗体水平结果 | 第37-38页 |
3.2.4 免疫器官指数 | 第38-39页 |
3.2.5 对肉鸡肠道发育影响 | 第39-45页 |
3.2.6 内脏毒素检测结果 | 第45页 |
4 讨论 | 第45-46页 |
5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