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1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一)关于“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则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关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研究 | 第13-15页 |
(三)关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对反倾销的影响研究 | 第15-18页 |
(四)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8页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一)创新点 | 第19-20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美国反倾销法律对“非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的规定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第21-30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一)倾销与反倾销 | 第21-22页 |
(二)非市场经济地位 | 第22-23页 |
二、美国反倾销法律中对“非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的规定 | 第23-27页 |
(一)定义和标准 | 第23-24页 |
(二)适用规则 | 第24-27页 |
三、美国反倾销法律中“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则对中国的影响 | 第27-30页 |
(一)替代国标准对中国的影响 | 第27-28页 |
(二)“一国一税”和单独税率对中国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三)市场导向行业标准对中国的影响 | 第29页 |
(四)中止协议的签订对中国的影响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与遭受美国反倾销现状分析 | 第30-39页 |
一、中美“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起源和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一)起源 | 第30-31页 |
(二)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二、我国遭受美国反倾销的现状分析 | 第32-39页 |
(一)行业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二)时间分布特征 | 第37页 |
(三)反倾销裁决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遭受美国反倾销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9-46页 |
一、数据整理 | 第39页 |
二、“非市场经济地位”与倾销裁决结果的实证分析 | 第39-42页 |
(一)实证设计 | 第39-40页 |
(二)实证结果 | 第40-42页 |
三、“非市场经济地位”与反倾销税率高低的实证分析 | 第42-45页 |
(一)实证设计 | 第42页 |
(二)实证结果 | 第42-45页 |
四、结论分析 | 第45-46页 |
第五章 “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遭受美国反倾销影响的案例分析 | 第46-55页 |
一、中美光伏产品案概况 | 第46-50页 |
(一)倾销的认定 | 第47-48页 |
(二)倾销裁决结果 | 第48-50页 |
二、中美光伏产品案中“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影响 | 第50-53页 |
(一)替代国选择 | 第50-52页 |
(二)单独税率 | 第52-53页 |
三、结论 | 第53-55页 |
第六章 中国应对美国反倾销的对策和建议 | 第55-61页 |
一、政府层面 | 第55-57页 |
(一)加强中美政府之间的沟通 | 第55-56页 |
(二)积极参与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 | 第56页 |
(三)完善我国的贸易救济法律体系 | 第56-57页 |
(四)减少对企业的不当干预行为 | 第57页 |
二、行业协会层面 | 第57-58页 |
(一)充分发挥信息监测和预警作用 | 第57-58页 |
(二)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管理作用 | 第58页 |
三、企业层面 | 第58-61页 |
(一)推动企业变革 | 第58-59页 |
(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规避反倾销 | 第59页 |
(三)积极应诉,争取单独税率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