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7页 |
1.1 本文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先简支后连续梁桥的发展 | 第10-12页 |
1.1.2 先简支后连续梁桥建设面临的问题 | 第12-13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3-24页 |
1.2.1 桥梁极限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4-27页 |
1.3.1 选题依据 | 第24页 |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3.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 先简支后连续T梁桥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27-81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桥梁非线性分析理论 | 第28-38页 |
2.2.1 材料非线性分析理论 | 第28-30页 |
2.2.2 非线性问题的求解方法 | 第30-34页 |
2.2.3 非线性问题的求解收敛准则 | 第34-35页 |
2.2.4 计算中的关键问题 | 第35-38页 |
2.3 桥梁有限元建模 | 第38-45页 |
2.3.1 工程概况 | 第38-40页 |
2.3.2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40-42页 |
2.3.3 荷载及边界条件 | 第42-43页 |
2.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45页 |
2.4 成桥初始状态力学行为分析 | 第45-49页 |
2.4.1 成桥初始状态竖向位移分析 | 第45-47页 |
2.4.2 成桥初始状态混凝土内力分析 | 第47-49页 |
2.5 极限承载力计算分析 | 第49-79页 |
2.5.1 荷载及加载工况 | 第49-51页 |
2.5.2 极限承载力状态的判定 | 第51-52页 |
2.5.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2-7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3 汽车—桥梁耦合系统空间振动分析理论 | 第81-101页 |
3.1 引言 | 第81-82页 |
3.2 汽车—桥梁耦合系统分析模型 | 第82-90页 |
3.2.1 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动力分析模型 | 第82-86页 |
3.2.2 汽车动力分析模型 | 第86-89页 |
3.2.3 路面粗糙度数值模拟 | 第89-90页 |
3.3 汽车—桥梁耦合系统的运动方程 | 第90-95页 |
3.3.1 桥梁的虚功 | 第91页 |
3.3.2 汽车车辆的虚功 | 第91-94页 |
3.3.3 汽车-桥梁耦合系统的运动方程 | 第94-95页 |
3.4 汽车—桥梁耦合系统的运动方程求解及程序实现 | 第95-98页 |
3.5 算例验证 | 第98-99页 |
3.5.1 工况 1:集中力匀速通过简支梁 | 第98-99页 |
3.5.2 工况 2:弹簧质量系统匀速通过简支梁 | 第9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4 先简支后连续T梁桥车桥耦合动力响应分析 | 第101-127页 |
4.1 引言 | 第101页 |
4.2 桥梁的有载频率分析 | 第101-109页 |
4.2.1 桥梁有载频率的计算 | 第102-104页 |
4.2.2 车辆轮胎刚度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4.2.3 车辆悬挂刚度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4.2.4 车辆簧下质量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4.2.5 车辆簧上质量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4.3 桥梁的动力响应及冲击系数分析 | 第109-120页 |
4.3.1 车辆数目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4.3.2 车辆间距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4.3.3 车道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4.3.4 车速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4.3.5 路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4.4 汽车的动力响应及舒适性评价分析 | 第120-125页 |
4.4.1 车速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4.4.2 路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5.1 结论 | 第127-128页 |
5.2 创新点 | 第128-129页 |
5.3 展望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个人简历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