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从共识生产到争议制造:争议性人物何以型构--基于对陈光标的个案考察(2007-2016)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一、选题来源第10-11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一) 研究目的第11页
        (二) 研究意义第11-12页
    三、文献研究综述第12-18页
        (一) 媒体再现/呈现研究第12-13页
        (二) 媒介形象呈现研究第13-15页
        (三) 争议与争议性传播研究第15-16页
        (四) 框架理论第16-18页
    四、研究方法第18-19页
        (一) 框架分析法第18页
        (二) 内容分析法第18-19页
        (三) 个案研究法第19页
    五、研究思路第19-21页
第二章 媒介景观中的争议起伏:新闻报道中的陈光标第21-48页
    一、呈现什么:陈光标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第21-28页
        (一) 样本选择与类目建构第22-23页
        (二) 关注热度:媒体报道数量分析第23-24页
        (三) 报道主题:由评判个人行为观念引申至审视体制监管第24-26页
        (四) 消息来源:由多元话语并存到媒体主导建构第26-27页
        (五) 报道倾向:由积极建构转向消极解构第27-28页
    二、如何呈现:陈光标媒体报道的框架分析第28-48页
        (一) 设置与选择:媒体框架的分布及特征第28-38页
        (二) 界定与诠释:媒体框架与内容交叉分析第38-40页
        (三) 重组与转换:媒体框架的演变轨迹第40-48页
第三章 媒介镜像中的框架竞合:电视访谈节目中的陈光标第48-67页
    一、应时而变:多重解读下的框架演变第48-58页
        (一) 回首慈善往事挖掘鲜活个性第49-52页
        (二) 协同澄清质疑倾诉内心苦乐第52-56页
        (三) 拷问慈善动机审视争议形象第56-58页
    二、应势而谋:话语交锋中的框架竞合第58-63页
        (一) 框架融合阶段的平和对话第59-60页
        (二) 框架趋同阶段的协商对话第60-62页
        (三) 框架争夺阶段的针锋相对第62-63页
    三、框架竞合下的形象建构第63-67页
        (一) 框架融合阶段:迎合倾听VS深情讲述第64页
        (二) 框架趋同阶段:渐进提问VS擅于反问第64-65页
        (三) 框架争夺阶段:尖锐拷问vs顾而言他第65-67页
第四章 争议性人物的自我言说:个人自传及自媒体中的陈光标第67-84页
    一、凸显与遮蔽:个人自传的形象建构第67-70页
        (一) 过去—现在:多重形象的转换第68页
        (二) 自我—他者:关系中的自我第68-70页
        (三) 个人—社会:自我价值的升华第70页
    二、描述与设定:个人微博的形象建构第70-78页
        (一) 研究样本与类目建构第71页
        (二) 呈现特征第71-76页
        (三) 角色设定第76-78页
    三、作为建构策略的自我言说第78-84页
        (一) 出奇制胜:戏剧化表演视觉化表达第79-81页
        (二) 贴和热点、设置议题第81-82页
        (三) 情绪渲染、制造共鸣第82-84页
第五章 争议性人物何以型构:多种逻辑下的话语争斗与调和第84-92页
    一、型构过程第84-87页
        (一) 共意凝聚与共识生产第85-86页
        (二) 意义争夺与争议生成第86-87页
        (三) 诉求分化与意义消解第87页
    二、型构逻辑:作为策略性行动的争议制造第87-92页
        (一) 关注争议价值的媒介惯例第88-89页
        (二) 顺应媒介逻辑的生存之道第89-90页
        (三) 互动关系型构争议走向第90-92页
结语 回到共识第92-97页
    一、媒体:凝聚共识的关键中介第93-94页
    二、争议性人物:把握诉求表达的“度”第94-95页
    三、重思人物争议的有效释放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符号呈现与意义表达--以《国家宝藏》为例
下一篇:当代中国“现象电影”的传播特征及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