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符号呈现与意义表达--以《国家宝藏》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 第10-16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学研究 | 第12页 |
2、关于电视的符号学研究 | 第12-13页 |
3、关于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研究 | 第13-15页 |
4、关于《国家宝藏》的研究 | 第15页 |
三、研究成果述评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核心问题 | 第16-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研究核心问题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相关原理简述 | 第17-20页 |
一、符号与符号学 | 第17-18页 |
二、电视文化类节目 | 第18-20页 |
第一章 电视文化类节目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0-26页 |
第一节 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与困境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国家宝藏》:传统文化类节目的“新变化” | 第21-26页 |
一、传统文化类节目的热播 | 第21-24页 |
二、《国家宝藏》热播带来的思考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国家宝藏》的符号呈现分析 | 第26-44页 |
第一节 《国家宝藏》的符号系统分析 | 第26-31页 |
一、《国家宝藏》的语言符号系统建构 | 第27-29页 |
二、《国家宝藏》的非语言符号系统建构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国家宝藏》的符号类型分析 | 第31-37页 |
一、背景符号:奠定文化基调 | 第31-33页 |
二、人物符号:传递节目内涵 | 第33-35页 |
三、功能符号:承载文化意义 | 第35-36页 |
四、仪式符号:强化文化感知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国家宝藏》的符号化过程分析 | 第37-44页 |
一、文化场景的符号化 | 第39-40页 |
二、节目形态的符号化 | 第40-42页 |
三、文化情感的符号化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符号文化表意 | 第44-54页 |
第一节 传统文化类节目文化表意的困境 | 第44-47页 |
一、意义缺场:困境产生的原因 | 第44-45页 |
二、三种文化符号意义:解决困境的关键 | 第45-47页 |
第二节 所指意义:电视文化类节目文化表意的关键 | 第47-50页 |
第三节 内涵意义: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文化表意延伸 | 第50-54页 |
第四章 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意义追寻 | 第54-62页 |
第一节 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危机与生机 | 第54-59页 |
一、从个人身份危机到塑造民族文化身份 | 第54-56页 |
二、“娱乐至死”:电视文化意义的消解 | 第56-58页 |
三、意义回归:电视文化类节目的生机 | 第58-59页 |
第二节 电视文化类节目发展的社会文化意义 | 第59-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