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关于齿侧间隙对行星传动系统动力学响应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关于齿轮系统消隙机构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齿侧间隙的相关概念及常用消隙机构 | 第17-25页 |
2.1 齿侧间隙的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2.1.1 齿侧间隙的定义及作用 | 第17页 |
2.1.2 齿侧间隙的组成及分类 | 第17-19页 |
2.1.3 齿侧间隙的测量方法与影响因素 | 第19页 |
2.2 几种常见的消隙结构 | 第19-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考虑侧隙的行星减速器的动态特性研究 | 第25-39页 |
3.1 行星减速器的工作原理 | 第25页 |
3.2 考虑侧隙的行星减速器传动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5页 |
3.3 系统参数及解算方法的设置 | 第25-27页 |
3.4 考虑侧隙的行星减速器的动态特性研究 | 第27-36页 |
3.4.1 模型的验证 | 第27-28页 |
3.4.2 外侧隙a对行星架输出转速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3.4.3 内侧隙b对行星架输出转速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29-31页 |
3.4.4 内、外侧隙关系对行星架输出转速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31页 |
3.4.5 负载大小对行星架输出转速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3.4.6 太阳轮输入转速对行星架输出转速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3.4.7 负载转动惯量对行星架输出转速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第四章 行星消隙机构的设计及仿真 | 第39-47页 |
4.1 行星消隙机构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 第39-42页 |
4.1.1 行星消隙机构的构造 | 第39-40页 |
4.1.2 行星消隙机构的工作原理 | 第40-42页 |
4.2 基于AMESim的行星消隙机构的建模 | 第42-43页 |
4.3 仿真结果对比及分析 | 第43-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扭力杆参数的动态优化 | 第47-57页 |
5.1 扭力杆刚度与阻尼对行星架输出转速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47-50页 |
5.1.1 扭力杆刚度对行星架输出转速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5.1.2 扭力杆阻尼对行星架输出转速动态特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5.2 基于AMESim的扭力杆参数的动态优化 | 第50-55页 |
5.2.1 遗传算法简介 | 第51页 |
5.2.2 基于遗传算法的扭力杆参数的动态优化 | 第51-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基于Simulink的油气扭力杆的仿真研究 | 第57-77页 |
6.1 油气扭力杆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57-59页 |
6.1.1 油气扭力杆的结构 | 第57-58页 |
6.1.2 油气扭力杆的工作原理 | 第58-59页 |
6.2 油气扭力杆刚度特性的仿真研究 | 第59-69页 |
6.2.1 油气扭力杆刚度特性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6.2.2 基于Simulink的油气扭力杆刚度特性的仿真研究 | 第61-69页 |
6.3 油气扭力杆阻尼特性的仿真研究 | 第69-75页 |
6.3.1 油气扭力杆阻尼特性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9-70页 |
6.3.2 基于Simulink的油气扭力杆阻尼特性的仿真研究 | 第70-7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总结 | 第77-78页 |
7.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