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倾斜管内积液的形成的机理 | 第17-31页 |
2.1 气液两相流动中常用的参数计算 | 第17-19页 |
2.1.1 气液两相流量 | 第17页 |
2.1.2 气液两相流速 | 第17-18页 |
2.1.3 滑差和滑动比 | 第18页 |
2.1.4 含气率和含液率 | 第18-19页 |
2.1.5 两相介质密度 | 第19页 |
2.2 倾斜管内底部积液形成的机理和流动性质 | 第19-21页 |
2.2.1 倾斜管内积液形成的机理 | 第19-20页 |
2.2.2 倾斜管内积液影响因素 | 第20页 |
2.2.3 倾斜管内积液流动性质 | 第20-21页 |
2.3 倾斜管内积液流动流型 | 第21-24页 |
2.4 积液驱离动量方程与闭合关系式 | 第24-29页 |
2.4.1 动量方程 | 第24-27页 |
2.4.2 界面闭合关系式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倾斜管内湿天然气积液数值模拟方法 | 第31-38页 |
3.1 Fluent软件相关简介 | 第31-32页 |
3.2 流动模型的建立 | 第32-35页 |
3.2.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32-33页 |
3.2.2 模型建立 | 第33页 |
3.2.3 网格的划分 | 第33-35页 |
3.3 Fluent求解器的设置 | 第35-37页 |
3.3.1 求解器及运行环境的选取 | 第35页 |
3.3.2 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35-36页 |
3.3.3 不同材料性质的定义 | 第36页 |
3.3.4 对求解控制参数进行设置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倾斜管内湿天然气积液数值模拟 | 第38-50页 |
4.1 Fluent模拟的可靠性验证 | 第38-43页 |
4.1.1 验证模型的选取 | 第38-39页 |
4.1.2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39-40页 |
4.1.3 倾斜管底部预先注入积液平铺高度 | 第40-42页 |
4.1.4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42-43页 |
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3-49页 |
4.2.1 倾斜管内积液运动情况 | 第43-45页 |
4.2.2 临界状态持液率变化规律 | 第45-46页 |
4.2.3 临界状态速度场分布情况 | 第46-47页 |
4.2.4 临界状态时压降变化规律 | 第47-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倾斜管临界入口速度的模拟结果分析 | 第50-68页 |
5.1 模拟材料物性及影响参数 | 第50-51页 |
5.2 倾斜管内湿天然气积液临界速度数值模拟结果 | 第51-54页 |
5.2.1 临界速度的确定 | 第51页 |
5.2.2 临界速度数值模拟结果 | 第51-54页 |
5.3 倾斜角对临界速度的影响 | 第54-58页 |
5.3.1 倾斜角与积液量对临界速度的综合影响分析 | 第55页 |
5.3.2 倾斜角与管道直径对临界速度的综合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5.3.3 倾斜角与积液粘度对临界速度的综合影响分析 | 第56-58页 |
5.4 积液量对临界速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5.4.1 积液量与倾斜角对临界速度的综合影响分析 | 第58-59页 |
5.4.2 积液量与管道直径对临界速度的综合影响分析 | 第59页 |
5.4.3 积液量与积液粘度对临界速度的综合影响分析 | 第59-60页 |
5.5 管道直径对临界速度的影响 | 第60-63页 |
5.5.1 管道直径与倾斜角对临界速度的综合影响分析 | 第61页 |
5.5.2 管道直径与积液量对临界速度的综合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5.5.3 管道直径与积液粘度对临界速度的综合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5.6 积液对临界速度的影响 | 第63-67页 |
5.6.1 积液粘度与倾斜角对临界速度的综合影响分析 | 第64-65页 |
5.6.2 积液粘度与积液量对临界速度的综合影响分析 | 第65-66页 |
5.6.3 积液粘度与管道直径对临界速度的综合影响分析 | 第66-6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建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