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目的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4 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18-20页 |
1.4.1 公民网络参与 | 第18-19页 |
1.4.2 政府决策 | 第19页 |
1.4.3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公民网络参与在政府决策中运用的合理性 | 第22-32页 |
2.1 公民网络参与在政府决策中运用的可能性 | 第22-25页 |
2.1.1 公民网络参与政府决策的积极性逐步提高 | 第22-24页 |
2.1.2 公民网络参与有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民主化 | 第24-25页 |
2.2 公民网络参与在政府决策中运用的必要性 | 第25-32页 |
2.2.1 政府决策民主化需要广泛公民网络参与 | 第25-28页 |
2.2.2 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意见领袖理性引导 | 第28-30页 |
2.2.3 政府决策透明化需要网媒深度报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公民网络参与对政府决策影响现状的实证研究 | 第32-40页 |
3.1 丽江女游客遭殴打事件的案例分析 | 第32-33页 |
3.1.1 丽江女游客遭殴打事件概述 | 第32页 |
3.1.2 运用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案例 | 第32-33页 |
3.2 公民网络参与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分析 | 第33-40页 |
3.2.1 公民网络参与对政府决策的积极作用 | 第33-37页 |
3.2.2 公民网络参与在政府决策中的局限性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公民网络参与对政府决策产生制约的原因分析 | 第40-52页 |
4.1 公民网络参与缺乏政府层面的支持 | 第40-47页 |
4.1.1 公民网络参与主体地位不平等 | 第40-43页 |
4.1.2 政府对公民网络参与持怀疑态度 | 第43-46页 |
4.1.3 网络环境缺少政府有效监管 | 第46-47页 |
4.2 网络社会组织力量薄弱不利于政府决策科学化 | 第47页 |
4.3 网媒企业缺乏职业操守导致政府决策环境混乱 | 第47-48页 |
4.4 公民非理性行为影响政府决策科学化 | 第48-52页 |
4.4.1 公民网络参与中的群体极化影响其理性参与 | 第48-49页 |
4.4.2 公民网络参与中政治素养较低干扰政府决策 | 第49-52页 |
第五章 提升公民网络参与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的有效措施 | 第52-64页 |
5.1 健全公民网络参与机制 | 第52-59页 |
5.1.1 加强政府网络平台建设 | 第52-56页 |
5.1.2 政府保障对公民利益诉求及时回应 | 第56-57页 |
5.1.3 提高政府决策透明度 | 第57-58页 |
5.1.4 政府增强网络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58页 |
5.1.5 政府做好网络参与事件的预警处置机制 | 第58-59页 |
5.2 充分发挥网络社会组织作用 | 第59-60页 |
5.2.1 注重培养网络社会组织中的意见领袖 | 第59页 |
5.2.2 设立专业机构为政府出谋划策 | 第59-60页 |
5.3 优化网络环境 | 第60-62页 |
5.3.1 主流媒体网站对政府决策进行监督 | 第60-61页 |
5.3.2 网媒企业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和从业水平 | 第61页 |
5.3.3 网媒企业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政府决策 | 第61-62页 |
5.4 提高公民网络政治素养有序参与政府决策 | 第62-64页 |
5.4.1 公民提高网络政治素质增强参与能力 | 第62页 |
5.4.2 公民理性参与正确表达政治诉求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