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8-20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2章 公司借壳上市的理论概述 | 第22-30页 |
2.1 借壳上市的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1.1 借壳上市的含义 | 第22页 |
2.1.2 壳与壳公司 | 第22-23页 |
2.2 借壳上市交易模式 | 第23-25页 |
2.3 借壳上市与并购 | 第25-26页 |
2.4 借壳上市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2.4.1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6页 |
2.4.2 效率理论 | 第26-27页 |
2.4.3 信号理论 | 第27页 |
2.4.4 市场势力理论 | 第27页 |
2.5 借壳上市后财务指标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2.5.1 偿债能力指标体系 | 第28页 |
2.5.2 营运能力指标体系 | 第28页 |
2.5.3 盈利能力指标体系 | 第28-30页 |
第3章 圆通及顺丰借壳上市案例分析 | 第30-47页 |
3.1 公司概况 | 第30-31页 |
3.1.1 圆通公司概况 | 第30页 |
3.1.2 顺丰公司概况 | 第30-31页 |
3.2 借壳上市方案选择 | 第31-35页 |
3.2.1 圆通借壳上市方案 | 第31-33页 |
3.2.2 顺丰借壳上市方案 | 第33-35页 |
3.3 借壳上市前后股权结构变化 | 第35-37页 |
3.3.1 圆通股权结构变化 | 第35-36页 |
3.3.2 顺丰股权结构变化 | 第36-37页 |
3.4 圆通及顺丰快递上市动因分析 | 第37-47页 |
3.4.1 上市动因分析 | 第37-41页 |
3.4.2 圆通借壳上市动因分析 | 第41-42页 |
3.4.3 顺丰借壳上市动因分析 | 第42-44页 |
3.4.4 圆通以大杨创世为壳动因分析 | 第44-45页 |
3.4.5 顺丰以鼎泰新材为壳动因分析 | 第45-47页 |
第4章 借壳上市后财务指标分析 | 第47-56页 |
4.1 横向比较法 | 第47-52页 |
4.1.1 对营运能力的分析 | 第47-48页 |
4.1.2 对盈利能力的分析 | 第48-50页 |
4.1.3 对偿债能力的分析 | 第50-52页 |
4.2 纵向比较法 | 第52-56页 |
4.2.1 圆通借壳上市后财务指标分析 | 第52-54页 |
4.2.2 顺丰借壳上市后财务指标分析 | 第54-56页 |
第5章 案例启示及借鉴 | 第56-58页 |
5.1 相关政策驱动 | 第56页 |
5.1.1 时刻关注政策变化 | 第56页 |
5.1.2 迎合国家所鼓励的企业融资方式 | 第56页 |
5.2 壳公司的选择 | 第56-57页 |
5.3 借壳方式 | 第57-58页 |
5.3.1 通过资产置出或重大资产置换的方式进行清壳 | 第57页 |
5.3.2 尽可能避免现金收购方式 | 第57页 |
5.3.3 遵循合规性且交易设计定价公允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8-6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