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一) 留守儿童 | 第12页 |
(二) 媒介使用 | 第12页 |
(三) 孤独、情绪性孤独、社会性孤独 | 第12-13页 |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一) 对留守儿童的研究 | 第13-15页 |
(二) 对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的研究 | 第15页 |
(三) 对孤独的研究 | 第15-17页 |
(四) 对留守儿童与孤独的关系研究 | 第17-19页 |
(五) 孤独、媒介使用和社会交往 | 第19-22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22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一) 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与孤独关系研究 | 第22-23页 |
(二) 研究问题和假设 | 第23-2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4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24页 |
(二) 问卷调查 | 第24页 |
(三) 深度访谈 | 第24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24-27页 |
(一) 样本设计 | 第24-25页 |
(二) 问卷设计 | 第25-26页 |
(三) 实施方法与程序 | 第26页 |
(四) 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孤独的关系模型建构 | 第27-38页 |
一、描述分析 | 第27-32页 |
(一) 样本所在地人口背景及特征 | 第27页 |
(二) 近九成是非独生,超过60%的孩子与兄弟姐妹同住 | 第27-28页 |
(三) 七成学生是留守儿童 | 第28页 |
(四) 近四成留守状态持续时间超过三年 | 第28-29页 |
(五) 近一半外出打工父母最多半年回来一次 | 第29-30页 |
(六) 超一半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联系每周至少一次 | 第30页 |
(七) 与父母关系是比较满意的 | 第30页 |
(八) 大部分留守儿童以走读为主 | 第30-31页 |
(九) 媒介使用倾向性显著 | 第31页 |
(十) 社交活动基本特征 | 第31页 |
(十一) 留守儿童孤独感受强于非留守儿童 | 第31-32页 |
二、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孤独的关系测量量表 | 第32-34页 |
(一)总体孤独测量量表 | 第32页 |
(二) 情绪性孤独测量量表 | 第32-33页 |
(三) 社会性孤独测量量表 | 第33页 |
(四) 准社会交往测量量表 | 第33-34页 |
三、测量量表的信度分析 | 第34-35页 |
四、测量量表的效度分析 | 第35-37页 |
(一) 总体孤独感的效度分析 | 第35页 |
(二) 情绪性孤独的效度分析 | 第35-36页 |
(三) 社会性孤独的效度分析 | 第36页 |
(四) 准社会交往效度分析 | 第36-37页 |
五、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孤独的关系模型建构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孤独的关系数据检验 | 第38-52页 |
一、相关分析 | 第38页 |
二、回归分析 | 第38-41页 |
(一) 媒介使用对情绪性孤独回归分析 | 第38-40页 |
(二) 媒介使用对社会性孤独回归分析 | 第40-41页 |
三、人口变量中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孤独的差异性分析 | 第41-52页 |
(一) 留守儿童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性 | 第41-43页 |
(二)留守儿童在独生、非独生上的差异性 | 第43-44页 |
(三) 留守儿童在走读、住校上的差异性 | 第44-45页 |
(四) 不同留守状况留守儿童媒介使用及孤独差异 | 第45-47页 |
(五) 亲子关系影响情绪性孤独及媒介使用 | 第47-48页 |
(六) 社交活动及准社会交往影响社会性孤独及媒介使用 | 第48-50页 |
(七) 留守儿媒介使用与情绪性孤独、社会性孤独显著相关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孤独关系分析 | 第52-61页 |
一、越孤独越使用:家庭孤独的缓释 | 第52-55页 |
(一) 手机的工具性:维系亲情 | 第52-54页 |
(二) 辩证的存在:亲密与距离 | 第54-55页 |
二、越使用越亲密:友谊的巩固与重塑 | 第55-57页 |
(一) 社交媒介下同伴关系的确定性 | 第55-56页 |
(二) 网游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重塑性 | 第56-57页 |
三、准社会交往与媒介使用、孤独 | 第57-58页 |
四、仪式性使用、依赖与孤独 | 第58-59页 |
五、结论反思 | 第59-61页 |
第六章 非留守儿童手机使用与孤独的关系 | 第61-66页 |
一、以情感诉求为主导的同伴交往模式 | 第61-63页 |
二、开放张扬的亲子沟通方式 | 第63-64页 |
三、“熟人交往”——“网友交往”,突破时空的限制 | 第64-66页 |
第七章 结语与不足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一、连续出版物 | 第68-69页 |
二、专著 | 第69-70页 |
三、学位论文 | 第70页 |
四、电子文献 | 第70-71页 |
附录一 《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孤独关系研究》调查问卷 | 第71-80页 |
附录二 深度访谈 | 第80-81页 |
附录三 访谈对象资料 | 第81-83页 |
附录四 部分调研图片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