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雕塑论文--雕塑技法论文--宗教雕塑论文

天龙山北朝石窟艺术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0-18页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第10-12页
        (一)研究对象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研究方法第12-13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第一章 天龙山石窟概况第18-24页
    一、地理位置第18-19页
    二、自然环境第19-20页
        (一)地质条件第19-20页
        (二)气候条件第20页
        (三)水文条件第20页
    三、石窟布局第20-24页
第二章 天龙山石窟开窟背景第24-36页
    一、佛教的传入及在山西的发展第24-27页
    二、佛教石窟艺术的传入与发展第27-30页
    三、晋阳城的兴亡与天龙山石窟第30-36页
        (一)晋阳城的兴亡与石窟的兴衰第30-33页
        (二)选址天龙山的原因第33-36页
第三章 天龙山东魏窟的内容和艺术特征第36-54页
    一、天龙山东魏窟第36-42页
    二、与龙门北魏晚期、东魏石窟的比较第42-49页
        (一)窟龛形制第43-45页
        (二)造像特征第45-49页
    三、天龙山东魏窟的特征第49-52页
        (一)窟龛和题材特征第49-50页
        (二)造像特征第50-52页
    四、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天龙山北齐窟的内容和艺术特征第54-106页
    一、天龙山北齐窟第54-64页
    二、与其他北齐石窟和造像的比较第64-95页
        (一)同时代同地域造像的比较第65-67页
        (二)同时代不同地域造像的比较第67-95页
    三、天龙山北齐窟的特征第95-102页
        (一)窟龛和题材特征第95-96页
        (二)造像造型和雕饰特征第96-102页
    四、小结第102-106页
第五章 天龙山北朝窟风格形成的原因第106-122页
    一、延续与变革的政治统治第106-111页
    二、“外向型”的经济特点第111-114页
    三、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第114-118页
        (一)传承性第116页
        (二)特殊性第116-117页
        (三)开放性第117页
        (四)多元性第117-118页
    四、时代画风的影响第118-119页
    五、印度造像艺术的影响第119-122页
结语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2-134页
致谢第134-136页
附录第136-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西傩面具艺术研究
下一篇: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传承的创意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