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傩面具艺术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第二章 中国傩文化概述与山西傩舞的发展 | 第19-27页 |
2.1 中国傩文化的起源、发展 | 第19-24页 |
2.1.1 中国傩文化起源及发展 | 第19-22页 |
2.1.2 中国傩面具的概况 | 第22-24页 |
2.2 山西傩舞的发展状况 | 第24-27页 |
2.2.1 山西傩舞面具存在的环境 | 第24-25页 |
2.2.2 山西傩舞的发展状况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山西傩面具的宗教民俗内涵 | 第27-33页 |
3.1 人神沟通的民间文化心理 | 第27-28页 |
3.2 傩面具与宗教文化 | 第28-31页 |
3.3 傩面具与民俗文化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山西傩面具的艺术特征 | 第33-81页 |
4.1 寿阳爱社面具 | 第33-39页 |
4.1.1 爱社起源发展概况 | 第33-34页 |
4.1.2 爱社表演形式 | 第34-35页 |
4.1.3 爱社面具艺术特征 | 第35-39页 |
4.2 临汾赵雄花腔鼓面具 | 第39-54页 |
4.2.1 花腔鼓起源发展概况 | 第39-40页 |
4.2.2 花腔鼓表演形式 | 第40-41页 |
4.2.3 花腔鼓面具艺术特征 | 第41-54页 |
4.3 五台调鬼面具 | 第54-58页 |
4.3.1 五台调鬼起源发展状况 | 第54页 |
4.3.2 五台调鬼表演形式 | 第54-55页 |
4.3.3 五台调鬼面具艺术特征 | 第55-58页 |
4.4 阳泉五鬼闹判面具 | 第58-62页 |
4.4.1 阳泉五鬼闹判起源发展状况 | 第58页 |
4.4.2 阳泉五鬼闹判表演形式 | 第58-59页 |
4.4.3 阳泉五鬼闹判面具的艺术特征 | 第59-62页 |
4.5 上党地区傩舞面具 | 第62-72页 |
4.5.1 长治贾村迎神赛社傩文化起源发展概况 | 第63-64页 |
4.5.2 长治贾村迎神赛社表演形式 | 第64页 |
4.5.3 长治贾村迎神赛社面具艺术特征 | 第64-72页 |
4.6 山西傩面具整体艺术特征 | 第72-76页 |
4.7 山西傩面具与其他地域傩面具比较 | 第76-81页 |
第五章 山西傩面具在现代的传承与保护 | 第81-85页 |
5.1 山西傩面具的传承现状 | 第81-83页 |
5.2 山西傩面具作为文化符号的思考与建议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