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8页 |
1.1 引言 | 第16-24页 |
1.1.1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简史 | 第17-20页 |
1.1.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 第20-22页 |
1.1.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优势和挑战 | 第22-24页 |
1.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吸收层的研究进展 | 第24-34页 |
1.2.1 钙钛矿材料概述 | 第24-25页 |
1.2.2 组分工程与带隙调节 | 第25-29页 |
1.2.3 钙钛矿薄膜的制备方法 | 第29-34页 |
1.3 电子传输层及界面优化 | 第34-47页 |
1.3.1 电子传输材料 | 第35-41页 |
1.3.2 钙钛矿中的陷阱及钝化 | 第41-43页 |
1.3.3 优化电子传输层的策略 | 第43-4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47-4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 第48-56页 |
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48-50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48-4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49-50页 |
2.2 材料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50-52页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0-51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 第51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 第51页 |
2.2.4 比表面及孔径分析 | 第51页 |
2.2.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1页 |
2.2.6 荧光光谱 | 第51-52页 |
2.2.7 瞬态荧光光谱 | 第52页 |
2.2.8 紫外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2页 |
2.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 第52-53页 |
2.3.1 FTO玻璃的清洗 | 第52页 |
2.3.2 致密的TiO2阻挡层 | 第52页 |
2.3.3 电子传输层的制备 | 第52页 |
2.3.4 钙钛矿活性层的制备 | 第52-53页 |
2.3.5 空穴传输层及对电极 | 第53页 |
2.4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测试 | 第53-56页 |
2.4.1 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 | 第53页 |
2.4.2 入射单色光光电转换效率 | 第53-54页 |
2.4.3 电化学阻抗测试 | 第54-56页 |
第三章 还原氧化石墨烯包裹介孔分级TiO_2-CdS作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电子传输层 | 第56-66页 |
3.1 前言 | 第56-57页 |
3.2 实验 | 第57-58页 |
3.2.1 电子传输层复合材料合成 | 第57-58页 |
3.2.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及性能测试 | 第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3.3.1 结构和形态 | 第58-61页 |
3.3.2 电子传输特性和电池性能 | 第61-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Al_2O_3钝化TiO_2纳米棒阵列作为电子传输层的蒸发沉积FAPbI_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第66-80页 |
4.1 前言 | 第66-6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8页 |
4.2.1 ETL制备 | 第68页 |
4.2.2 钙钛矿薄膜制造 | 第68页 |
4.2.3 PSCs的制造 | 第68页 |
4.2.4 性能测试 | 第6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9页 |
4.3.1 结构和形态表征 | 第68-73页 |
4.3.2 光学特性表征 | 第73-74页 |
4.3.3 PSCs的光电性能 | 第74-78页 |
4.3.4 PSCs的稳定性表征 | 第78-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基于双层钙钛矿异质结的钙铁矿太阳能电池的电子提取和稳定性 | 第80-94页 |
5.1 前言 | 第80-8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1页 |
5.2.1 PSCs器件制备 | 第81页 |
5.2.2 性能表征 | 第8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1-92页 |
5.3.1 结构和形态表征 | 第81-83页 |
5.3.2 光电特性表征 | 第83-89页 |
5.3.3 PSCs的光伏性能 | 第89-91页 |
5.3.4 PSCs的稳定性表征 | 第91-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一步共沉积法制备新型富勒烯电子传输材料与钙钛矿层体异质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第94-106页 |
6.1 前言 | 第94-95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95-96页 |
6.2.1 吡咯改性富勒烯的合成 | 第95页 |
6.2.2 钙钛矿-吡咯-富勒烯(PPF)体异质结溶液的制备 | 第95页 |
6.2.3 基于PPF的BHJ器件制造 | 第95-9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4页 |
6.3.1 结构与形貌 | 第96-97页 |
6.3.2 光物理性能 | 第97-102页 |
6.3.3 PSCs器件光电性能 | 第102-10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七章 MOF衍生ZnO作为电子传输层制备高性能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第106-116页 |
7.1 前言 | 第106-107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07-108页 |
7.2.1 MOF衍生ZnO多面体的合成 | 第107页 |
7.2.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与性能测试 | 第107-108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3页 |
7.3.1 结构与形貌 | 第108-112页 |
7.3.2 光伏性能 | 第112-113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13-11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20页 |
8.1 结论 | 第116-117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17-118页 |
8.3 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0-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142-143页 |
附件 | 第143-16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