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农用化学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典型异化金属还原菌及其胞外多聚物合成贵金属纳米颗粒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缩写表第20-21页
1 绪论第21-42页
    1.1 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第21-27页
        1.1.1 物理法第21页
        1.1.2 化学法第21-22页
        1.1.3 物理化学法第22页
        1.1.4 生物法第22-27页
    1.2 异化金属还原菌合成金属纳米颗粒第27-37页
        1.2.1 异化金属还原菌第27-32页
        1.2.2 Shewanella合成纳米颗粒第32-34页
        1.2.3 Geobacter合成纳米颗粒第34-36页
        1.2.4 醌类化合物作为氧化还原介体的研究第36-37页
    1.3 胞外多聚物还原金属离子第37-41页
        1.3.1 EPS第37-38页
        1.3.2 EPS还原金属离子第38-39页
        1.3.3 EPS与矿物间的相互作用第39-41页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41-42页
        1.4.1 立题依据第41页
        1.4.2 研究内容第41-42页
2 Bio-Pd的合成与表征及催化Cr(Ⅵ)的还原第42-58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2-44页
        2.1.1 实验材料第42页
        2.1.2 实验药品第42页
        2.1.3 溶液的配制第42-44页
        2.1.4 实验仪器第44页
    2.2 实验方法第44-47页
        2.2.1 菌种的培养第44页
        2.2.2 Bio-Pd的合成第44-45页
        2.2.3 Bio-Pd催化还原Cr(Ⅵ)第45页
        2.2.4 样品表征第45页
        2.2.5 分析方法第45-4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7-57页
        2.3.1 Bio-Pd的合成与表征第47-54页
        2.3.2 Bio-Pd催化还原Cr(Ⅵ)第54-57页
    2.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3 Bio-PdPt的合成与表征及催化4-硝基酚的还原第58-71页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8-59页
        3.1.1 实验菌种第58页
        3.1.2 实验药品第58页
        3.1.3 溶液的配制第58-59页
        3.1.4 实验仪器第59页
    3.2 实验方法第59-61页
        3.2.1 菌种的培养第59-60页
        3.2.2 Bio-Pd、bio-Pt和bio-PdPt的合成第60页
        3.2.3 不同样品对硼氢化钠还原4-硝基酚的影响第60页
        3.2.4 样品表征第60-61页
        3.2.5 分析方法第6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1-70页
        3.3.1 Bio-Pd和bio-Pt的合成与表征第61-63页
        3.3.2 Bio-PdPt的合成与表征第63-67页
        3.3.3 不同样品对4-硝基酚的催化还原第67-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4 Pd/Fe_3O_4、Au/Fe_3O_4和PdAu/Fe_3O_4的合成与表征及催化硝基芳香烃化合物的还原第71-94页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71-72页
        4.1.1 实验菌种第71页
        4.1.2 实验药品第71页
        4.1.3 溶液的配制第71-72页
        4.1.4 实验仪器第72页
    4.2 实验方法第72-78页
        4.2.1 菌种的培养第72页
        4.2.2 四方纤铁矿的合成第72-73页
        4.2.3 Pd/Fe_3O_4、Au/Fe_3O_4和PdAu/Fe_3O_4的合成第73-74页
        4.2.4 磁性贵金属纳米材料催化硼氢化钠还原硝基芳香烃化合物第74页
        4.2.5 样品表征第74-75页
        4.2.6 分析方法第75-7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8-93页
        4.3.1 Pd/Fe_3O_4、Au/Fe_3O_4和PdAu/Fe_3O_4的合成与表征第78-84页
        4.3.2 PdAu/Fe_3O_4的形成机理第84-88页
        4.3.3 Pd/Fe_3O_4、Au/Fe_3O_4和PdAu/Fe_3O_4对硝基芳香烃化合物的催化还原第88-93页
    4.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5 胞外多聚物在赤铁矿纳米颗粒存在下对Ag~+的还原第94-118页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94-96页
        5.1.1 实验菌种第94页
        5.1.2 实验药品第94页
        5.1.3 实验仪器第94-96页
    5.2 实验方法第96-100页
        5.2.1 菌种的培养第96页
        5.2.2 α-Fe_2O_3纳米材料的制备第96页
        5.2.3 EPS的提取第96-97页
        5.2.4 不同粒径α-Fe_2O_3对L-EPS和B-EPS的吸附第97页
        5.2.5 α-Fe_2O_3对EPS还原Ag~+的影响第97-98页
        5.2.6 样品表征第98-99页
        5.2.7 分析方法第99-10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0-117页
        5.3.1 α-Fe_2O_3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第100-101页
        5.3.2 EPS的提取与表征第101-103页
        5.3.3 不同粒径α-Fe_2O_3对L-EPS和B-EPS的吸附第103-106页
        5.3.4 EPS在α-Fe_2O_3存在下对Ag~+的还原第106-117页
    5.4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8-120页
    6.1 结论第118-119页
    6.2 创新点第119页
    6.3 展望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7页
作者简介第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冰下溶解氧分布及其PDE系统参数的优化辨识
下一篇:多元时间序列的分割方法及拐点识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