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感应性与植物运动论文--协迫生理学论文

拟南芥丙酮酸转运体AtMPC1介导植物干旱胁迫响应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41页
    1.1 植物抗干旱胁迫机制的研究第13-21页
        1.1.1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第14-15页
        1.1.2 干旱胁迫信号转导过程第15-17页
        1.1.3 植物抗干旱的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机制第17-21页
    1.2 植物气孔运动的研究第21-33页
        1.2.1 气孔运动与CO_2第22-23页
        1.2.2 气孔运动与光信号第23-24页
        1.2.3 气孔运动与ABA第24-27页
        1.2.4 气孔运动与代谢物质第27-28页
        1.2.5 气孔运动与植物免疫第28-29页
        1.2.6 气孔运动与ROS第29-31页
        1.2.7 电生理在气孔运动研究中的作用第31-33页
    1.3 线粒体丙酮酸转运体的研究进展第33-38页
        1.3.1 线粒体丙酮酸转运体的发现第33-36页
        1.3.2 线粒体丙酮酸转运体的研究进展第36-38页
    1.4 课题依据和主要内容第38-41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1-75页
    2.1 植物材料第41页
    2.2 主要试剂第41页
    2.3 主要载体和菌株第41-42页
    2.4 主要仪器第42页
    2.5 实验方法第42-75页
        2.5.1 植物材料生长条件和种植第42-43页
        2.5.2 质粒小量提取(碱法)第43-44页
        2.5.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rans-T1)的制备及转化第44-46页
        2.5.4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GV3101)的制备及转化第46-47页
        2.5.5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第47-49页
        2.5.6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9-50页
        2.5.7 植物总RNA的提取、反转录和Real-time PCR第50-52页
        2.5.8 基因的克隆第52页
        2.5.9 PCR扩增产物(或酶切产物片段)的回收第52-54页
        2.5.10 连接反应和酶切反应第54-56页
        2.5.11 AtMPC1序列分析第56页
        2.5.12 AtMPC1线粒体丙酮酸转运体(MPC)活性验证第56-57页
        2.5.13 AtMPC1 T-DNA插入突变体mpc1的鉴定第57-59页
        2.5.14 AtMPC1过表达和功能恢复株系的构建第59-64页
        2.5.15 AtMPC1细胞表达模式分析:亚细胞定位第64-68页
        2.5.16 AtMPC1组织表达模式分析:GUS染色第68-69页
        2.5.17 丙酮酸含量的测定第69页
        2.5.18 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第69-70页
        2.5.19 ROS产物荧光染色第70-71页
        2.5.20 生理性状实验第71-72页
        2.5.21 电生理学实验第72-75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75-105页
    3.1 AtMPC1在酵母中能够恢复MPC1缺失的活性第75-76页
    3.2 AtMPC1表达模式的分析第76-80页
        3.2.1 AtMPC1的细胞表达模式分析第76-79页
        3.2.2 AtMPC1的组织表达模式分析第79-80页
    3.3 AtMPC1的T-DNA插入突变体mpc1及AtMPC1过表达、功能恢复株系的鉴定第80-82页
        3.3.1 T-DNA插入突变体mpc1的功能缺失鉴定第80-81页
        3.3.2 AtMPC1过表达和功能恢复株系的筛选鉴定第81-82页
    3.4 AtMPC1对气孔的关闭过程起负调控作用第82-85页
    3.5 AtMPC1各株系的离体叶片失水率实验和植株干旱实验第85-86页
    3.6 AtMPC1参与对慢速阴离子通道的调控第86-88页
    3.7 ABA处理和干旱胁迫引起胞质丙酮酸含量提高第88-89页
    3.8 丙酮酸促进气孔关闭第89-91页
    3.9 丙酮酸促进慢速阴离子通道电流增加第91-92页
    3.10 丙酮酸诱导ROS产生第92-96页
        3.10.1 丙酮酸增加保卫细胞中ROS的含量第92-93页
        3.10.2 RbohD和RbohF双突变体气孔运动对丙酮酸处理不敏感第93-94页
        3.10.3 丙酮酸不能激活RbohD和RbohF双突变体的阴离子通道第94-96页
    3.11 AtMPC1与NRGA1是互作蛋白第96-100页
        3.11.1 AtMPC1和NRGA1免疫共沉淀实验第96-97页
        3.11.2 mpc1/nrga1双突变体的构建第97-98页
        3.11.3 mpc1/nrga1气孔运动实验第98-99页
        3.11.4 mpc1/nrga1离体叶片失水率实验第99-100页
    3.12 结果讨论第100-105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第123-125页
致谢第125-128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五株海藻及红树林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子多样性挖掘与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DNA序列比较中非比对方法的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