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本课题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 1.2.1 弹棒事故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 1.2.2 控制棒失控抽出事故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1.2.3 RELAP5-3D程序在反应性引入事故中的应用 | 第13页 |
|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第13-16页 |
| 第2章 基于RELAP5-3D的秦山二期核反应堆建模 | 第16-32页 |
| 2.1 秦山二期核反应堆建模 | 第16-20页 |
| 2.1.1 压力容器建模方案 | 第16-19页 |
| 2.1.2 全回路建模方案 | 第19-20页 |
| 2.2 反馈模型介绍 | 第20-23页 |
| 2.3 稳态计算及模型验证 | 第23-30页 |
| 2.3.1 反馈系数拟合及验证 | 第23-25页 |
| 2.3.2 稳态参数验证 | 第25-3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3章 秦山二期核反应堆反应性引入事故分析 | 第32-50页 |
| 3.1 弹棒事故分析 | 第32-41页 |
| 3.1.1 初始条件和主要假设 | 第32-33页 |
| 3.1.2 零功率工况弹棒事故分析结果 | 第33-37页 |
| 3.1.3 满功率工况弹棒事故分析结果 | 第37-41页 |
| 3.2 控制棒失控抽出事故分析 | 第41-44页 |
| 3.2.1 初始条件和基本假设 | 第42页 |
| 3.2.2 事故分析结果 | 第42-44页 |
| 3.3 控制棒尖齿效应分析 | 第44-4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 第4章 1000MW六角形反应堆反应性引入事故分析 | 第50-68页 |
| 4.1 1000MW六角形反应堆建模 | 第50-55页 |
| 4.1.1 堆芯描述 | 第50-52页 |
| 4.1.2 组件计算 | 第52-53页 |
| 4.1.3 1000MW六角形反应堆建模方案 | 第53-55页 |
| 4.2 弹棒事故分析 | 第55-63页 |
| 4.2.1 初始条件和基本假设 | 第55-57页 |
| 4.2.2 零功率工况事故分析结果 | 第57-61页 |
| 4.2.3 满功率工况事故分析结果 | 第61-63页 |
| 4.3 控制棒失控抽出事故分析 | 第63-65页 |
| 4.3.1 初始条件和基本假设 | 第63-64页 |
| 4.3.2 事故分析结果 | 第64-6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