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缩略语表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9-24页 |
1.1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致病性 | 第9-13页 |
1.1.1 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 | 第9-10页 |
1.1.2 镰刀菌的致病性 | 第10-11页 |
1.1.3 小麦赤霉病菌产生毒素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 | 第13-14页 |
1.2.1 气候因素 | 第13页 |
1.2.2 接种物 | 第13-14页 |
1.2.3 小麦生长阶段 | 第14页 |
1.3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 第14-16页 |
1.3.1 小麦赤霉病耕作管理防治 | 第14-15页 |
1.3.2 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 | 第15页 |
1.3.3 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 | 第15-16页 |
1.4 小麦对赤霉病抗病类型和鉴定方法 | 第16-18页 |
1.4.1 小麦对赤霉病的第Ⅰ和第Ⅱ类抗病类型及鉴定方法 | 第16-17页 |
1.4.2 小麦的其他抗病类型及鉴定方法 | 第17-18页 |
1.5 抗菌肽 | 第18-19页 |
1.5.1 本研究中的抗菌肽 | 第18-19页 |
1.6 scFv融合蛋白 | 第19-20页 |
1.6.1 本研究中的scFv融合蛋白 | 第20页 |
1.7 多最小表达框共转化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转基因小麦植株 | 第24页 |
2.1.2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所需试剂 | 第24页 |
2.1.3 用于PCR鉴定的引物 | 第24-25页 |
2.1.4 Southern杂交试剂 | 第25页 |
2.1.5 田间接种菌株材料 | 第25页 |
2.1.6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2.2.1 小麦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6页 |
2.2.2 PCR扩增 | 第26-27页 |
2.2.3 杂交探针制备 | 第27页 |
2.2.4 小麦Southern杂交和显影 | 第27-30页 |
2.2.4.1 小麦基因组DNA酶切和电泳 | 第27-28页 |
2.2.4.2 琼脂糖凝胶转膜 | 第28-29页 |
2.2.4.3 预杂交 | 第29页 |
2.2.4.4 杂交 | 第29页 |
2.2.4.5 洗膜 | 第29页 |
2.2.4.6 放射自显影 | 第29-30页 |
2.2.5 小麦赤霉病田间接种 | 第30页 |
2.2.6 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调查 | 第30页 |
2.2.6.1 单花接种调查方法 | 第30页 |
2.2.6.2 小麦赤霉病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3.1 T2代和T3代植株PCR鉴定 | 第30-34页 |
3.2 T3代转基因小麦Southern杂交分析 | 第34-35页 |
3.3 T3代转基因小麦田间赤霉病接种鉴定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40页 |
4.1 多最小表达框共转化 | 第36-38页 |
4.2 转基因小麦与抗赤霉病育种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