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7页 |
1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 | 第13-18页 |
1.1 有机磷农药简介 | 第13-14页 |
1.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 第14-17页 |
1.3 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简介 | 第17-18页 |
1.4 毒死蜱残留检测技术 | 第18页 |
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 第18-26页 |
2.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2.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主要类型 | 第20-23页 |
2.2.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第20-21页 |
2.2.2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 第21页 |
2.2.3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 第21-23页 |
2.3 化学发光标记技术 | 第23-25页 |
2.4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毒死蜱半抗原改造、纯化及结构鉴定 | 第27-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1.1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1.3.1 毒死蜱的改造 | 第30-31页 |
1.3.2 毒死蜱改造后物的纯化 | 第31页 |
1.3.3 毒死蜱改造物的鉴定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2.1 产物的纯化结果 | 第32-33页 |
2.2 毒死蜱改造物表征 | 第33-36页 |
2.2.1 毒死蜱改造物的UV表征 | 第33-34页 |
2.2.2 毒死蜱改造物的IR表征 | 第34-36页 |
2.3 薄层层析结果 | 第36-37页 |
2.4 熔点测定结果 | 第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毒死蜱化学发光标记物的合成 | 第39-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1.1 主要仪器 | 第39-4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40-43页 |
1.3.1 标记顺序的选择 | 第40-42页 |
1.3.2 储备液的配置 | 第42页 |
1.3.3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42-43页 |
1.3.4 毒死蜱化学发光标记物偶联比的测定 | 第43页 |
1.3.5 毒死蜱化学发光标记物发光强度的测定 | 第4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3-46页 |
2.1 紫外光谱扫描图 | 第43-45页 |
2.1.1 毒死蜱化学发光标记物的紫外光谱扫描图(A) | 第43-44页 |
2.1.2 毒死蜱化学发光标记物的紫外光谱扫描图(B) | 第44-45页 |
2.2 不同标记顺序结果比较 | 第45-46页 |
3 结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毒死蜱化学发光标记物的评价 | 第48-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1.1 主要仪器 | 第48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8-49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1.3.1 毒死蜱化学发光标记物的纯化 | 第49页 |
1.3.2 发光标记物纯度的鉴定 | 第49页 |
1.3.3 毒死蜱化学发光标记物化学发光测定 | 第49页 |
1.3.4 储备液的配置 | 第49页 |
1.3.5 毒死化学发光标记物发光特征 | 第49-50页 |
1.3.6 毒死蜱化学发光标记物荧光扫描光谱 | 第50页 |
1.3.7 pH对标记物的影响 | 第50页 |
1.3.8 化学发光动力学研究 | 第50页 |
1.3.9 抑制性免疫反应 | 第50页 |
1.3.10 标记物的稳定性 | 第50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0-58页 |
2.1 洗脱峰曲线 | 第50-51页 |
2.2 SDS-PAG电泳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2.3 标记物发光线性关系 | 第52-53页 |
2.4 毒死化学发光标记物发光特征 | 第53-54页 |
2.5 荧光光谱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2.6 反应体系PH的影响 | 第55页 |
2.7 标记物发光动力学分析 | 第55-56页 |
2.8 抑制性免疫反应分析 | 第56-57页 |
2.9 标记物的稳定性 | 第57-58页 |
3 结论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多标记毒死蜱均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 第59-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4页 |
1.1 主要仪器 | 第59-6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60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60-64页 |
1.3.1 双氧水浓度的选择 | 第60页 |
1.3.2 竞争反应初始浓度的选择 | 第60页 |
1.3.3 竞争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60页 |
1.3.4 毒死蜱CLIA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 第60-62页 |
1.3.5 标记物特异性考察 | 第62页 |
1.3.6 样品添加回收率及其方法确认 | 第62-6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2.1 反应体系H_2O_2的影响 | 第64页 |
2.2 竞争反应初始浓度的选择 | 第64-66页 |
2.3 竞争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66-67页 |
2.4 方法学评价 | 第67-71页 |
2.4.1 标准曲线 | 第67页 |
2.4.2 灵敏度 | 第67页 |
2.4.3 回收率的测定 | 第67-68页 |
2.4.4 精密度 | 第68页 |
2.4.5 特异性 | 第68-70页 |
2.4.6 样品添加回收试验及方法验证 | 第70-71页 |
3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