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乳状液稳定机理 | 第13-16页 |
1.2.1 降低表面张力 | 第14页 |
1.2.2 形成定向楔的界面 | 第14-15页 |
1.2.3 形成扩散双电层 | 第15页 |
1.2.4 界面膜的稳定作用 | 第15-16页 |
1.3 乳状液的破乳过程 | 第16-20页 |
1.3.1 乳状液的破乳机理 | 第16-17页 |
1.3.1.1 相转移—反相变形机理 | 第16页 |
1.3.1.2 碰撞击破界面膜机理 | 第16页 |
1.3.1.3 增溶机理 | 第16-17页 |
1.3.1.4 褶皱变型破乳机理 | 第17页 |
1.3.2 乳状液破乳技术 | 第17-20页 |
1.3.2.1 加破乳剂破乳 | 第17-18页 |
1.3.2.2 破坏乳化剂 | 第18页 |
1.3.2.3 加电解质 | 第18页 |
1.3.2.4 外加电场 | 第18-19页 |
1.3.2.5 微波辐射 | 第19页 |
1.3.2.6 其它方法 | 第19-20页 |
1.4 聚四氟乙烯纤维及其应用 | 第20-21页 |
1.5 活性炭纤维及其应用 | 第21-24页 |
1.5.1 活性炭纤维的特点 | 第21页 |
1.5.2 ACF在各方面的应用 | 第21-24页 |
1.5.2.1 气体处理 | 第21-22页 |
1.5.2.2 水体净化 | 第22-23页 |
1.5.2.3 废水处理 | 第23-24页 |
1.5.3 ACF与目前过滤材料对比具有的优势 | 第24页 |
1.5.4 活性炭纤维应用方面的问题 | 第24页 |
1.6 含油污水过滤技术现状 | 第24-28页 |
1.6.1 污水过滤过程微观机理 | 第25-26页 |
1.6.1.1 迁移机理 | 第25-26页 |
1.6.1.2 附着机理 | 第26页 |
1.6.1.3 脱落机理 | 第26页 |
1.6.2 常规过滤方法 | 第26-27页 |
1.6.3 纤维过滤材料及其在采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无机盐对含油污水的破乳研究 | 第29-40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9-30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2.2.2.1 模拟含油污水的配制 | 第30页 |
2.2.2.2 含油污水乳液破乳实验 | 第30页 |
2.2.3 破乳效果评价 | 第30-32页 |
2.2.3.1 含油污水破乳效果评价原理 | 第30页 |
2.2.3.2 含汕污水中含油量的测试 | 第30-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9页 |
2.3.1 不同价态无机盐金属离子对破乳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2 同种破乳剂NaCl不同用量对破乳效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3 离子半径不同的无机盐对破乳效果的影响 | 第34-36页 |
2.3.4 破乳时间对无机盐破乳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5 pH对破乳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6 温度对破乳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聚四氟乙烯纤维滤料的改性及对含油污水的处理 | 第40-53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0-41页 |
3.2.2 聚四氟乙烯纤维滤料改性实验 | 第41页 |
3.2.2.1 聚四氟乙烯改性滤料SEM微观结构测试 | 第41页 |
3.2.2.2 聚四氟乙烯改性滤料的红外光谱测试 | 第41页 |
3.2.3 模拟含油污水的制备及含油量的测试 | 第41-42页 |
3.2.3.1 模拟含油污水的配制 | 第41-42页 |
3.2.3.2 含油污水中含油量的测试 | 第42页 |
3.2.4 聚四氟乙烯改性滤料的静态吸附试验 | 第42页 |
3.2.5 聚四氟乙烯改性滤料的反洗再生实验 | 第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2页 |
3.3.1 聚四氟乙烯改性滤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42-43页 |
3.3.2 聚四氟乙烯改性滤料的吸附性能比较 | 第43-44页 |
3.3.3 聚四氟乙烯改性滤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4-45页 |
3.3.4 聚四氟乙烯改性滤料对油的静态吸附性能研究 | 第45-50页 |
3.3.4.1 聚四氟乙烯改性滤料的吸附等温曲线 | 第45-46页 |
3.3.4.2 初始含油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4.3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4.4 无机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4.5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5 聚四氟乙烯改性滤料的反洗再生性能 | 第50-52页 |
3.3.5.1 聚四氟乙烯纤维滤料的反洗实验 | 第50-51页 |
3.3.5.2 聚四氟乙烯纤维滤料再生前后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51-52页 |
3.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活性炭纤维对含油污水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53-70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4.2.2 活性炭纤维改性处理及分析测试 | 第54-55页 |
4.2.2.1 活性炭纤维改性实验 | 第54页 |
4.2.2.2 活性炭纤维改性前后的扫描电镜观测 | 第54页 |
4.2.2.3 活性炭纤维改性前后的红外光谱测试 | 第54页 |
4.2.2.4 活性炭纤维改性前后的表面含氧官能团测试 | 第54-55页 |
4.2.2.5 活性炭纤维改性前后的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测试 | 第55页 |
4.2.3 活性炭纤维静态吸附性能测试 | 第55页 |
4.2.4 活性炭纤维动态过滤性能测试 | 第55-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9页 |
4.3.1 活性炭纤维的改性效果测试 | 第56-62页 |
4.3.1.1 活性炭纤维改性前后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56-58页 |
4.3.1.2 活性炭纤维改性前后的红外谱图分析 | 第58-59页 |
4.3.1.3 活性炭纤维改性前后的表面含氧官能团分析 | 第59页 |
4.3.1.4 活性炭纤维改性前后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 | 第59-62页 |
4.3.2 活性炭纤维的静态吸附性能研究 | 第62-67页 |
4.3.2.1 活性炭纤维改性前后的吸附等温曲线 | 第62-63页 |
4.3.2.2 初始含油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2.3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2.4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2.5 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3 活性炭纤维的重复利用/反洗再生性能 | 第67-69页 |
4.3.3.1 活性炭纤维的使用寿命研究 | 第67-68页 |
4.3.3.2 活性炭纤维的反洗再生性能研究 | 第68-69页 |
4.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