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序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3-19页 |
1 线粒体的发现与特点 | 第13-16页 |
1.1 线粒体的发现史 | 第13页 |
1.2 线粒体基因组的长度 | 第13-14页 |
1.3 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 第14页 |
1.4 线粒体的tRNA 二级结构的特点 | 第14页 |
1.5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6 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7 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2 飞蝗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2.1 西藏飞蝗和东亚飞蝗的分类地位 | 第16-18页 |
2.2 中国飞蝗属亚种的划分 | 第18页 |
2.3 飞蝗 4 亚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19-3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1.1 标本的采集、保存和鉴定 | 第19页 |
1.2 实验药品 | 第19-20页 |
1.3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0-31页 |
2.1 总DNA 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20-22页 |
2.2 引物的合成 | 第22-23页 |
2.3 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23-24页 |
2.4 纯化及电泳检测 | 第24-26页 |
2.5 亚PCR 扩增和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26-31页 |
第三部分 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31-49页 |
1 线粒体基因序列的拼接与分析 | 第31页 |
1.1 西藏飞蝗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拼接结果 | 第31页 |
1.2 东亚飞蝗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拼接结果 | 第31页 |
2 飞蝗的线粒体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 | 第31-38页 |
2.1 西藏飞蝗的线粒体基因的特点 | 第31-32页 |
2.2 东亚飞蝗的线粒体基因结构特点 | 第32-35页 |
2.3 基因重叠现象 | 第35页 |
2.4 基因间隔区 | 第35页 |
2.5 碱基组成的分析 | 第35-38页 |
3 飞蝗线粒体基因蛋白质编码基因分析 | 第38-40页 |
3.1 蛋白质基因的碱基组成偏向性 | 第38页 |
3.2 4 飞蝗亚种的碱基替换分析 | 第38-39页 |
3.3 蛋白质起始密码子的使用情况 | 第39页 |
3.4 蛋白质终止密码子的使用情况 | 第39-40页 |
4 tRNA 的基因及预测结构的特点 | 第40-45页 |
4.1 tRNA 基因的特点 | 第40-41页 |
4.2 tRNA 的预测结构及特点 | 第41-45页 |
5 AT 富含区(A+T-Rich Region) | 第45页 |
6 系统发育关系 | 第45-49页 |
6.1 标本信息 | 第45页 |
6.2 4 飞蝗亚种的遗传距离 | 第45-46页 |
6.3 重建4 飞蝗亚种之间的系统树 | 第46-49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