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 第11-12页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页 |
1.4 论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2页 |
1.5 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 第12-13页 |
1.6 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13页 |
1.7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失地农民的概念界定及成因 | 第14-18页 |
2.1 失地农民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2 失地农民的成因 | 第14-18页 |
2.2.1 城市化进程加快 | 第14-16页 |
2.2.2 征地行为过多 | 第16-18页 |
第3章 失地农民补偿安置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8-25页 |
3.1 失地农民数量趋势及安置情况 | 第18-19页 |
3.1.1 失地农民数量呈上升趋势 | 第18页 |
3.1.2 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情况 | 第18-19页 |
3.2 失地农民补偿安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2页 |
3.2.1 补偿标准较混乱 | 第19-20页 |
3.2.2 补偿形式单一 | 第20页 |
3.2.3 社会保障滞后 | 第20-22页 |
3.2.4 上访问题突出 | 第22页 |
3.3 失地农民补偿安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2-25页 |
3.3.1 政府工作存在越位现象 | 第22-23页 |
3.3.2 征地政策不健全 | 第23-24页 |
3.3.3 失地农民处于弱势地位 | 第24-25页 |
第4章 全国失地农民补偿安置经验模式及启示 | 第25-28页 |
4.1 广东南海市“土地股份制”模式 | 第25页 |
4.2 浙江嘉兴市“土地换保障”模式 | 第25-26页 |
4.3 安徽芜湖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模式 | 第26页 |
4.4 各种模式的经验启示 | 第26-28页 |
第5章 保定市某村庄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实例分析 | 第28-36页 |
5.1 村庄失地概况 | 第28-31页 |
5.1.1 村庄基本概况 | 第28页 |
5.1.2 村庄失地原因 | 第28页 |
5.1.3 失地中产生的问题 | 第28-31页 |
5.2 村庄失地农民可持续性补偿安置的措施及特点 | 第31-36页 |
5.2.1 补偿安置措施 | 第31-33页 |
5.2.2 补偿安置特点 | 第33-36页 |
第6章 对失地农民补偿安置问题的政策建议 | 第36-44页 |
6.1 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6.1.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6页 |
6.1.2 补偿标准遵循市场原则 | 第36-37页 |
6.1.3 政府主体公平操作原则 | 第37页 |
6.2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 第37-39页 |
6.2.1 明晰法律政策 | 第37页 |
6.2.2 规范征地程序 | 第37-38页 |
6.2.3 科学补偿范围和方式 | 第38页 |
6.2.4 疏通司法救助渠道 | 第38-39页 |
6.3 注重社会保障工作 | 第39-41页 |
6.3.1 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 | 第39页 |
6.3.2 养老保障问题 | 第39-40页 |
6.3.3 医疗保障问题 | 第40-41页 |
6.3.4 就业问题 | 第41页 |
6.4 加强社会帮扶性服务工作 | 第41-44页 |
6.4.1 提高失地农民自食其力的能力 | 第42页 |
6.4.2 帮扶失地农民拓宽社会交往面 | 第42页 |
6.4.3 倡导社会关怀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