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导论 | 第9-13页 |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三、论文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信用评级和信用评级机构 | 第13-18页 |
| 第一节 信用评级的概念 | 第13页 |
| 第二节 信用评级机构的界定 | 第13-15页 |
| 一、信用评级机构的概念 | 第13-14页 |
| 二、信用评级机构的功能作用 | 第14-15页 |
| 第三节 信用评级机构背后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 一、信息不对称性理论 | 第16页 |
| 二、交易费用理论 | 第16页 |
| 三、看门人制度理论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发达国家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及其监管 | 第18-23页 |
| 第一节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与监管 | 第18-19页 |
| 一、美国评级机构的发展 | 第18-19页 |
| 二、美国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概述 | 第19页 |
| 第二节 欧盟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与监管 | 第19-21页 |
| 一、欧盟评级机构的发展 | 第19-20页 |
| 二、欧盟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概述 | 第20-21页 |
| 第三节 日本评级机构的发展与监管 | 第21-22页 |
| 一、日本评级机构的发展 | 第21页 |
| 二、日本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概述 | 第21-22页 |
| 第四节 评价总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 第23-27页 |
| 第一节 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表现 | 第23-25页 |
| 一、风险提示功能丧失 | 第23-24页 |
| 二、评级结果的随意修改 | 第24页 |
| 三、评级的基础数据过时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评级机构在欧债危机中的表现 | 第25-27页 |
| 一、围攻希腊主权信用评级 | 第25页 |
| 二、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 | 第25-27页 |
| 第四章 评级机构暴露出的问题及美国对此的监管措施 | 第27-42页 |
| 第一节 危机中评级机构暴露出的问题 | 第27-31页 |
| 一、市场准入制度导致的市场垄断 | 第27-28页 |
| 二、对利益冲突的防范不力 | 第28-30页 |
| 三、对评级机构信息披露规范不严 | 第30-31页 |
| 第二节 美国现有的监管措施及其不足 | 第31-38页 |
| 一、针对市场准入制度 | 第31-33页 |
| 二、针对利益冲突问题 | 第33-36页 |
| 三、针对信息披露问题 | 第36-38页 |
| 第三节 其他监管改革建议 | 第38-42页 |
| 一、加强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 | 第38-39页 |
| 二、设立公共的评级机构 | 第39页 |
| 三、恢复“订购人付费”模式 | 第39-40页 |
| 四、取消法律法规对评级机构的依赖 | 第40页 |
| 五、引入“闭嘴原则” | 第40-41页 |
| 六、支付债券的付费模式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现状、问题及建议 | 第42-55页 |
| 第一节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现状 | 第42-48页 |
| 一、我国信用评行级业的发展沿革 | 第42-44页 |
| 二、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现状 | 第44-48页 |
| 第二节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中的具体问题 | 第48-51页 |
| 一、市场准入监管中的问题 | 第48-49页 |
| 二、信息披露规定不完善 | 第49-50页 |
| 三、利益冲突防范的问题 | 第50-51页 |
| 第三节 美国评级监管措施对我国的借鉴 | 第51-55页 |
| 一、完善我国评级机构的认可制度 | 第51-52页 |
| 二、强化评级机构信息披露义务 | 第52-53页 |
| 三、注意评级过程中利益冲突的防范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注释 | 第56-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