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选题意义与背景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唯识学与现象学概述 | 第17-54页 |
第一节 唯识学的源流 | 第17-27页 |
一、印度唯识学 | 第17-23页 |
二、中国唯识学 | 第23-27页 |
第二节 现象学的脉络 | 第27-46页 |
一、现象学的先行者 布伦塔诺 | 第27-30页 |
二、胡塞尔现象学的诸阶段 | 第30-35页 |
三、现象学运动的诸维度 | 第35-46页 |
第三节 唯识学与现象学的一个共同问题域 | 第46-54页 |
第二章 意识和对象的概念及其关系 | 第54-100页 |
第一节 “心识”与“意识” | 第54-66页 |
第二节 “境相”与“对象” | 第66-76页 |
第三节 意识与对象的关系 | 第76-100页 |
一、“攀缘”与“被给予” | 第76-82页 |
二、“四分”说与“意向性”理论 | 第82-89页 |
三、“唯识无境”与“现象学还原” | 第89-100页 |
第三章 意识的功能 时间与构建 | 第100-132页 |
第一节 “唯识三世”与“内时间意识” | 第100-112页 |
第二节 “转变”与“构成” | 第112-123页 |
第三节 转识成智与理性重建 | 第123-132页 |
第四章 对象的展开 自我、他者与世界 | 第132-158页 |
第一节 自我的解构与建构 | 第132-141页 |
第二节 他者的“变现”与“构成”——兼谈主体间性问题 | 第141-151页 |
第三节 缘起世界与生活世界 | 第151-158页 |
第五章 意识哲学的两条道路 | 第158-168页 |
第一节 生存论关怀与认识论探究 | 第158-161页 |
第二节 宗教性与科学性的分野 | 第161-165页 |
第三节 对唯识学与现象学之兴衰的反思 | 第165-168页 |
结语 意识哲学的现状与未来 差异——对话——互补 | 第168-170页 |
附录 | 第170-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195页 |
本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95-196页 |
后记 | 第196-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