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制药工业论文

复合强化菌剂降解典型制药行业多组分废气的性能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8页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1.1.1 课题来源第16页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1.2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第17-18页
        1.2.1 课题研究内容第17-18页
        1.2.2 课题创新之处第18页
    1.3 制药行业废气特性及危害第18-22页
        1.3.1 典型制药废气组分物理和化学性质第18-21页
        1.3.2 制药废气排放的危害第21-22页
    1.4 废气治理技术研究进展第22-31页
        1.4.1 物理和化学方法第22-26页
        1.4.2 生物法第26-30页
        1.4.3 降解菌及菌剂第30-31页
    1.5 分子克隆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第31-38页
        1.5.1 分子克隆第32-33页
        1.5.2 高通量测序技术第33-38页
第二章 材料与分析方法第38-56页
    2.1 实验材料第38-42页
        2.1.1 实验药品第38-40页
        2.1.2 实验仪器第40-41页
        2.1.3 菌种来源与培养基第41页
        2.1.4 实验装置第41-42页
    2.2 分析方法第42-56页
        2.2.1 分析检测方法第42-43页
        2.2.2 菌种选育与鉴定第43-45页
        2.2.3 菌株降解特性分析第45-48页
        2.2.4 自凝聚和共凝聚特性分析第48-49页
        2.2.5 生物滴滤塔工艺参数的测定方法第49页
        2.2.6 反应器内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分析第49-50页
        2.2.7 PCR-DGGE分析第50-51页
        2.2.8 基因克隆文库的建立第51-56页
第三章 高效降解菌的选育及特性研究第56-76页
    3.1 高效降解菌株的分离与鉴定第56-59页
        3.1.1 菌株的形态特征观察第56-57页
        3.1.2 菌株DNA序列的分析及其系统发育树的建立第57-59页
    3.2 菌株HJ1对单一底物的降解特性第59-71页
        3.2.1 菌株生长及降解单一底物的最佳条件第59-61页
        3.2.2 菌株降解不同初始浓度的单一底物第61-64页
        3.2.3 菌株降解单一底物的矿化研究第64-66页
        3.2.4 菌株降解单一底物的动力学及其细胞产率研究第66-70页
        3.2.5 降解底物的广谱性第70-71页
    3.3 邻二甲苯代谢途径分析第71-74页
        3.3.1 菌株HJ1降解邻二甲苯可能的中间产物及代谢途径第71-73页
        3.3.2 相关酶活性分析第73页
        3.3.3 邻二甲苯可能的代谢途径分析第73-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四章 复合菌剂对复合VOCS的降解特性第76-90页
    4.1 复合菌株的降解特性第76-84页
        4.1.1 复合菌株降解不同初始浓度的单一底物第76-78页
        4.1.2 复合菌株降解单一底物的矿化研究第78-80页
        4.1.3 复合菌株降解不同初始浓度的复合底物第80-81页
        4.1.4 复合菌株降解复合底物的矿化研究第81-82页
        4.1.5 复合菌株的配比优化第82-84页
        4.1.6 自凝聚和共凝聚处特性第84页
    4.2 复合强化菌群对复合底物的降解特性第84-88页
        4.2.1 复合强化菌群降解不同初始浓度的复合底物第84-85页
        4.2.2 复合强化菌群降解复合底物的矿化研究第85-86页
        4.2.3 底物间竞争和抑制效应第86-88页
    4.3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五章 复合强化菌剂降解多组分废气的运行性能研究第90-111页
    5.1 反应器启动阶段的运行性能第90-92页
        5.1.1 启动阶段去除率第90-91页
        5.1.2 启动阶段生物量第91-92页
    5.2 稳定运行阶段第92-104页
        5.2.1 停留时间的影响第93-97页
        5.2.2 进气负荷的影响第97-98页
        5.2.3 进气浓度的影响第98-100页
        5.2.4 CO_2生成量分析第100-101页
        5.2.5 压降第101-102页
        5.2.6 生物量第102-103页
        5.2.7 动力学分析第103-104页
    5.3 微生物代谢特性分析第104-109页
        5.3.1 微生物的平均代谢活性第104-106页
        5.3.2 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代谢能力第106-109页
    5.4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六章 生物滴滤塔内微生物种群结构研究第111-129页
    6.1 PCR-DGGE技术对生物滴滤塔内微生物的16SRRNA的指纹分析第111-118页
        6.1.1 基因组DNA提取和16S rRNA V3区扩增第111页
        6.1.2 稳定运行状态下微生物群落分析第111-116页
        6.1.3 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第116-118页
    6.2 基因克隆文库构建第118-120页
    6.3 高通量测序技术第120-127页
        6.3.1 塔内菌落在纲水平上的分布第120-124页
        6.3.2 菌株种类的分类信息注释第124-127页
    6.4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第129-135页
    7.1 主要结论第129-133页
    7.2 建议第133-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鲜切紫薯面条的研究
下一篇:文化产业园体验式购物空间设计研究--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