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6页 |
1.1 木聚糖 | 第13-16页 |
1.2 木聚糖酶 | 第16-22页 |
1.2.1 木聚糖酶的来源 | 第16页 |
1.2.2 木聚糖酶的理化性质 | 第16-17页 |
1.2.3 木聚糖酶的分子结构 | 第17-18页 |
1.2.4 木聚糖酶的催化机制 | 第18-19页 |
1.2.5 木聚糖酶的应用 | 第19-22页 |
1.3 微生物诱变育种 | 第22-24页 |
1.3.1 物理诱变 | 第22-23页 |
1.3.2 化学诱变 | 第23-24页 |
1.4 宏基因组文库 | 第24-25页 |
1.4.1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 第24页 |
1.4.2 宏基因组文库在发现木聚糖基因方面的应用 | 第24-25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厌氧菌群SVY42的产酶条件分析 | 第26-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2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的配置 | 第26-27页 |
2.2.1 培养基 | 第26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7-30页 |
2.3.1 厌氧培养基的配制 | 第27-28页 |
2.3.2 粗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2.3.3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28页 |
2.3.4 木糖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28-29页 |
2.3.5 内切葡聚糖酶(EG)酶活(CMC酶活)的测定 | 第29页 |
2.3.6 β-葡萄糖苷酶(BGL)酶活的测定 | 第29页 |
2.3.7 木聚糖酶酶活的测定 | 第29页 |
2.3.8 菌群SVY42在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三种酶活的测定 | 第29页 |
2.3.9 菌群SVY42产木聚糖酶的发酵条件分析 | 第29-30页 |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0-36页 |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30页 |
2.4.2 木糖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30-31页 |
2.4.3 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菌群的三种酶活的大小 | 第31-34页 |
2.4.4 不同碳源下的木聚糖酶酶活 | 第34页 |
2.4.5 菌群SVY42产木聚糖酶的发酵条件分析 | 第34-36页 |
2.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木聚糖酶产生菌的筛选 | 第37-4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3.1.1 样品 | 第37页 |
3.1.2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的配置 | 第37-38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8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8-40页 |
3.2.1 厌氧培养基的配制 | 第38页 |
3.2.2 产木聚糖酶单菌的分离和纯化 | 第38-39页 |
3.2.3 菌株生长条件的测定 | 第39页 |
3.2.4 菌株发酵条件分析 | 第39-40页 |
3.2.5 菌株的复筛 | 第40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0-44页 |
3.3.1 产木聚糖酶菌株的筛选结果 | 第40页 |
3.3.2 菌株SVY42-1、SVY42-2、SVY42-3木聚糖酶活的大小 | 第40页 |
3.3.3 菌株SVY42-1生长条件的确定 | 第40-42页 |
3.3.4 菌株SVY42-1发酵条件的确定 | 第42-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菌株SVY42-1的生物信息学鉴定 | 第45-54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4.1.1 样品 | 第45页 |
4.1.2 菌株与质粒 | 第45页 |
4.1.3 引物 | 第45页 |
4.1.4 主要分析软件 | 第45页 |
4.1.5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4.1.6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5-46页 |
4.1.7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的配置 | 第46页 |
4.2 菌株SVY42-1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6-50页 |
4.2.1 菌株的培养 | 第46-47页 |
4.2.2 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7页 |
4.2.3 16S rDNA基因的PCR扩增 | 第47-48页 |
4.2.4 PCR结果检测 | 第48页 |
4.2.5 PCR产物回收 | 第48页 |
4.2.6 连接反应 | 第48页 |
4.2.7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8-49页 |
4.2.8 连接产物转化 | 第49页 |
4.2.9 菌落PCR选取阳性克隆子 | 第49页 |
4.2.10 核酸序列测定与序列比对分析 | 第49-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3页 |
4.3.1 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0页 |
4.3.2 16S rDNA保守序列的扩增 | 第50-51页 |
4.3.3 胶回收验证 | 第51-52页 |
4.3.4 菌落PCR验证 | 第52页 |
4.3.5 单菌的鉴定与系统进化树 | 第52-53页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菌株SVY42-1的化学诱变、筛选和诱变机理的初探 | 第54-63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5.1.1 菌株 | 第54页 |
5.1.2 培养基和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54页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4页 |
5.1.4 实验试剂 | 第54-5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5.2.1 菌悬液的制备 | 第55页 |
5.2.2 菌株SVY42-1的亚硝酸诱变 | 第55页 |
5.2.3 蛋白质定量测定 | 第55页 |
5.2.4 木聚糖酶高产突变株与原始菌株SDS-PAGE分析 | 第55-56页 |
5.2.5 木聚糖酶高产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RAPD分析 | 第56-5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5.3.1 诱变结果 | 第57页 |
5.3.2 从诱变株中筛选木聚糖酶高产菌株 | 第57页 |
5.3.3 蛋白质标准曲线 | 第57-58页 |
5.3.4 木聚糖酶高产突变株与出发菌株差异蛋白分析 | 第58-59页 |
5.3.5 木聚糖酶高产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RAPD分析 | 第59-62页 |
5.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SVY42-C1亚克隆文库的构建 | 第63-70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6.1.1 菌株与质粒 | 第63页 |
6.1.2 培养基 | 第63页 |
6.1.3 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63页 |
6.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3-64页 |
6.1.5 实验试剂 | 第64页 |
6.2 试验方法 | 第64-67页 |
6.2.1 质粒DNA的提取 | 第64页 |
6.2.2 双酶切 | 第64-65页 |
6.2.3 质粒DNA的部分酶切 | 第65页 |
6.2.4 pUC19载体的构建 | 第65-66页 |
6.2.5 连接 | 第66页 |
6.2.6 转化(同4.2.8) | 第66页 |
6.2.7 阳性克隆子的筛选 | 第66-67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7-69页 |
6.3.1 质粒DNA的提取 | 第67页 |
6.3.2 pUC19载体的酶切 | 第67-68页 |
6.3.3 亚克隆文库的构建 | 第68-69页 |
6.3.4 亚克隆文库的筛选 | 第69页 |
6.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7.1 结论 | 第70-71页 |
7.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