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县域薄弱学校内涵式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9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9-14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4-15页
    三、 核心概念界定第15-20页
        (一) 薄弱学校第15-18页
        (二) 学校内涵式发展第18-20页
    四、 文献综述第20-21页
        (一) 关于薄弱学校发展的研究第20页
        (二) 薄弱学校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五、 理论基础第21-27页
        (一) 科学发展观第21-23页
        (二)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第23-26页
        (三) 现代学校制度思想第26-27页
    六、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7-29页
        (一) 研究思路第27页
        (二) 研究方法第27-29页
第二章 学校内涵式发展述论第29-47页
    一、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辨析第29-32页
        (一) 什么是内涵式发展第29页
        (二) 什么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第29-31页
        (三)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辨析第31-32页
    二、 学校发展的量与质、投入与效益第32-39页
    三、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特征和方式第39-47页
        (一)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特征第39-42页
        (二)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方式第42-47页
第三章 薄弱学校的特征及成因分析第47-67页
    一、 薄弱学校的特征第47-58页
        (一) 办学硬件设施差第47-48页
        (二) 师资力量薄弱第48-53页
        (三) 生源质量差第53-55页
        (四) 管理水平不高第55-57页
        (五) 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较低第57页
        (六) 学校形象差和社会声誉不佳第57-58页
    二、 薄弱学校的成因分析第58-67页
        (一) 社会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是薄弱学校产生的根本原因第59页
        (二) 政府办学指导思想的制约是薄弱学校形成和存在的首要原因第59-60页
        (三) 现行教育政策和体制的制约是薄弱学校形成和存在的直接原因第60-61页
        (四) 教育考核评价制度的缺失是薄弱学校形成和存在的一大诱因第61-62页
        (五) 领导重视不够是薄弱学校形成和存在的又一大诱因第62-63页
        (六) 学校自身管理不当是薄弱学校形成和存在最为关键的原因第63页
        (七) 学校办学特色不明确是薄弱学校的“软肋”第63-64页
        (八) 历史原因、地理位置的制约是薄弱学校的“隐痛”第64-65页
        (九) 市场经济的影响与冲击是薄弱学校的“外部推手”第65-67页
第四章 薄弱学校内涵式发展模式与策略第67-98页
    一、 薄弱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第67-71页
        (一) 薄弱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第67-68页
        (二) 薄弱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第68-71页
    二、 薄弱学校发展的主要模式第71-75页
    三、 薄弱学校内涵式发展策略与措施第75-98页
        (一) “强本固基”:以政府投资为主,积极吸纳社会资金,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第75页
        (二) “脱胎换骨”:端正办学思想,让办学理念更加科学化,确立并形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第75-79页
        (三) “优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实施人本化管理,激发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第79-81页
        (四) “外引内联”:优化师资,激活教师团队,加强师德建设,是学校发展不竭的源泉和动力第81-84页
        (五) “科研引领”:加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构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提高教科研能力,着力打造“强势学科”,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第84-89页
        (六) “提质增效”:办出特色,打造品牌,聚焦创建“实验性、示范性”省一级学校为契机,培育和打造“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第89-91页
        (七) “核心价值”: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提炼学校办学特色,优化学校的内涵与品位,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第91-94页
        (八) “灵活多样”:改革招生制度第94-98页
结语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成果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应用于损伤断裂实验的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研究
下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语文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