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农药残留概述 | 第14-16页 |
1.1.1 农药与农药残留 | 第14页 |
1.1.2 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1.1.3 我国茶叶中农药残留的现状 | 第15-16页 |
1.2 农药残留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 | 第16-21页 |
1.2.1 概述 | 第16-17页 |
1.2.2 新型样品前处理技术 | 第17-19页 |
1.2.3 固相萃取 | 第19-21页 |
1.3 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技术 | 第21-23页 |
1.3.1 气相色谱法 | 第21-22页 |
1.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2页 |
1.3.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第22-23页 |
1.3.4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第23页 |
1.4 样品前处理技术在茶叶农残分析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5 选题思想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结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茶叶中的三嗪类除草剂 | 第26-42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2.2.1 药品、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2.2.2 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28页 |
2.2.3 仪器设备及色谱条件 | 第28-29页 |
2.2.4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NIP)的制备 | 第29-30页 |
2.2.5 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柱的制备 | 第30页 |
2.2.6 实际茶叶样品的制备 | 第30页 |
2.2.7 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MISPE)的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2.2.8 分子模拟计算 | 第31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31-41页 |
2.3.1 扑灭津-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 第31-33页 |
2.3.2 扑灭津-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 | 第33-34页 |
2.3.3 分子印迹聚合物和三嗪类物质的相互作用能 | 第34-35页 |
2.3.4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SPE)条件的优化 | 第35-38页 |
2.3.5 方法评价 | 第38-40页 |
2.3.6 实际茶叶样品的测定 | 第40-41页 |
2.4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分散液液微萃取-磁性固相萃取结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茶叶中的十种农药残留 | 第42-56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3-46页 |
3.2.1 药品与试剂 | 第43页 |
3.2.2 标准溶液的配置 | 第43页 |
3.2.3 仪器设备及色谱条件 | 第43-44页 |
3.2.4 C_8-amine-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4-45页 |
3.2.5 茶叶样品的制备 | 第45页 |
3.2.6 分散液液微萃取-磁性固相萃取(DLLME-MSPE)的实验步骤 | 第45-46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46-54页 |
3.3.1 茶叶样品提取液的净化 | 第46-47页 |
3.3.2 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条件的优化 | 第47-48页 |
3.3.3 磁性固相萃取(MSPE)条件的优化 | 第48-51页 |
3.3.4 方法评价 | 第51-53页 |
3.3.5 实际茶叶样品的测定 | 第53-54页 |
3.4 结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QuEChERS法结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茶叶中的多种农药残留 | 第56-70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60页 |
4.2.1 药品与试剂 | 第57页 |
4.2.2 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57页 |
4.2.3 色谱及质谱条件 | 第57-59页 |
4.2.4 茶叶样品的制备 | 第59页 |
4.2.5 改进的QuEChERS净化步骤 | 第59-60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60-68页 |
4.3.1 样品提取和净化过程的优化 | 第60-64页 |
4.3.2 方法评价 | 第64-67页 |
4.3.3 实际茶叶样品的测定 | 第67-68页 |
4.4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6页 |
附录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