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水系生态建设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研究概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第2章 基本情况 | 第13-21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3-20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3-14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4-15页 |
2.1.3 工程地质 | 第15页 |
2.1.4 气候概况 | 第15-16页 |
2.1.5 河流水系 | 第16-20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1页 |
第3章 水系生态现状 | 第21-26页 |
3.1 水利建设现状 | 第21-23页 |
3.1.1 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 第21页 |
3.1.2 蓄水调水工程快速发展资源 | 第21页 |
3.1.3 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 第21-22页 |
3.1.4 生态水利建设成效明显 | 第22页 |
3.1.5 防洪除涝体系逐步完善 | 第22页 |
3.1.6 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 | 第22-23页 |
3.1.7 水资源管理保护日益深化 | 第23页 |
3.2 水系生态问题 | 第23-26页 |
3.2.1 水土流失 | 第23页 |
3.2.2 水质污染 | 第23-24页 |
3.2.3 水资源紧缺 | 第24页 |
3.2.4 水利工程老化 | 第24-26页 |
第4章 建设目标和原则 | 第26-30页 |
4.1 总体思路 | 第26页 |
4.2 建设范围和目标 | 第26-27页 |
4.3 建设原则 | 第27页 |
4.4 总体布局 | 第27-28页 |
4.5 主要建设任务 | 第28-30页 |
第5章 水系生态建设工程 | 第30-53页 |
5.1 水系造林绿化工程 | 第30-36页 |
5.1.1 沿黄绿色生态带建设 | 第30-31页 |
5.1.2 河道生态保护林带建设 | 第31-33页 |
5.1.3 引黄干渠保护林带建设 | 第33-34页 |
5.1.4 环城水系生态绿化带建设 | 第34-35页 |
5.1.5 市县界生态林带及沿海生态带建设 | 第35页 |
5.1.6 湖库保护林带建设 | 第35-36页 |
5.2 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 | 第36-37页 |
5.2.1 博兴县麻大湖湿地旅游区 | 第36-37页 |
5.2.2 芽庄湖、青沙湖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 | 第37页 |
5.3 水系水土保持工程 | 第37-41页 |
5.3.1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 第37-38页 |
5.3.2 水土保持目标 | 第38-40页 |
5.3.3 水土保持措施 | 第40-41页 |
5.4 水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 | 第41-42页 |
5.5 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 第42-53页 |
5.5.1 河道治理工程规划 | 第42-45页 |
5.5.2 河道建闸蓄水工程规划 | 第45-46页 |
5.5.3 城市水系生态建设规划 | 第46-50页 |
5.5.4 水利风景区建设规划 | 第50页 |
5.5.5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规划 | 第50页 |
5.5.6 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监测 | 第50-53页 |
第6章 投资估算 | 第53-55页 |
6.1 水系造林绿化工程投资 | 第53页 |
6.2 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投资 | 第53页 |
6.3 水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投资 | 第53页 |
6.4 水系水土保持工程投资 | 第53-54页 |
6.5 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投资 | 第54-55页 |
第7章 保障措施 | 第55-58页 |
7.1 组织领导保障 | 第55页 |
7.2 政策保障措施 | 第55-56页 |
7.3 投入保障措施 | 第56页 |
7.4 技术保障措施 | 第56-57页 |
7.5 实施计划 | 第57-58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8.1 结论 | 第58页 |
8.2 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