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城镇化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一、城镇化发展相关理论 | 第11-13页 |
(一) 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 | 第11页 |
(二) 增长极理论 | 第11-12页 |
(三) 二元结构理论 | 第12页 |
(四) 麦基Desakota理论 | 第12-13页 |
二、城镇化发展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一) 城镇化发展速度研究综述 | 第13页 |
(二) 城镇化发展进程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三) 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综述 | 第14页 |
(四) 城镇化发展空间差异研究综述 | 第14页 |
(五) 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三、城镇化发展实践及经验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城镇化时空格局分析 | 第16-29页 |
一、山东城镇化时间发展分析 | 第16-19页 |
(一) 前城镇化阶段(1949-1978) | 第17页 |
(二) 城镇化初期阶段(1978-2000) | 第17-18页 |
(三) 城镇化中期阶段(2000-2010) | 第18页 |
(四) 初步进入城市社会(2011年) | 第18-19页 |
二、人口城镇化空间过程分析 | 第19-22页 |
(一) 济南集中化、郊区化并存 | 第20页 |
(二) 青岛呈明显郊区化趋势 | 第20-21页 |
(三) 菏泽仍以中心城镇化为主 | 第21页 |
(四) 人口分布密度由中心区向远郊区不断减小 | 第21-22页 |
三、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分析 | 第22-27页 |
(一) 城镇体系 | 第22-24页 |
(二) 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 | 第24-25页 |
(三) 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 | 第25-27页 |
四、区域城镇化格局分析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城镇化发展效应分析 | 第29-34页 |
一、城镇化与工业化 | 第29-30页 |
(一) 城镇化与工业化日趋协调,但仍滞后于工业化 | 第29页 |
(二) 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促共进 | 第29-30页 |
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 | 第30-32页 |
(一) 快速城镇化带来能源消耗不断上升 | 第30-31页 |
(二) 快速城镇化导致一定环境污染问题 | 第31页 |
(三) 部分指标实现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由左侧向右侧转移 | 第31-32页 |
三、城镇化与第三产业 | 第32-34页 |
(一) 全省第三产业呈现三个发展阶段,当今及今后一段时期仍处于快速提升阶段 | 第32-33页 |
(二) 城镇化对第三产业促进作用显著,第三产业未表现出对城镇化的明显促进作用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城镇化发展模式实证分析 | 第34-38页 |
一、人口城镇化模式 | 第34-35页 |
(一) 乡一城人口迁移模式 | 第34页 |
(二) 半城市化 | 第34-35页 |
二、城镇扩张模式 | 第35-36页 |
(一) 城镇用地扩张由无序蔓延向有序拓展转变 | 第35-36页 |
(二)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仍然较低 | 第36页 |
三、空间组织模式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城镇化发展动力实证分析 | 第38-45页 |
一、城镇化发展主要动力因素 | 第38-39页 |
(一) 经济增长是城镇化的宏观推动力 | 第38页 |
(二) 政府是城镇化推动力 | 第38-39页 |
(三) 制度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阻力 | 第39页 |
二、山东城镇化动力实证 | 第39-45页 |
(一) 时序序列分析 | 第39-42页 |
(二) 截面数据分析 | 第42-45页 |
第六章 城镇化发展策略 | 第45-55页 |
一、推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基本策略 | 第45-48页 |
(一)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 | 第45-46页 |
(二) 强化城镇化多元推动力 | 第46页 |
(三) 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 | 第46-47页 |
(四) 调整优化空间组织模式 | 第47-48页 |
二、加快城镇化转型发展策略 | 第48-52页 |
(一) 以市民化为导向的发展策略 | 第48-49页 |
(二)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 第49-52页 |
(三) 统筹发展策略 | 第52页 |
三、加大城镇化制度创新力度 | 第52-55页 |
(一) 户籍制度创新 | 第53页 |
(二) 土地制度创新 | 第53页 |
(三) 社会保障政策创新 | 第53-54页 |
(四) 城乡统筹政策创新 | 第54-55页 |
(五) 区域统筹政策创新 | 第55页 |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55-58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55-57页 |
(一) 全面系统研究了城镇化发展的时空现状与问题 | 第55-56页 |
(二) 建立了基于预警指标的质量评价体系 | 第56页 |
(三) 提出了以市民化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 第56页 |
(四) 科学研究了城镇化动力机制和发展趋势 | 第56页 |
(五) 系统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策略、低碳生态、统筹协调和制度创新策略 | 第56-57页 |
二、相关建议 | 第57-58页 |
(一) 加大人口城镇化率越过50%以后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 第57页 |
(二) 强化微观层面城镇化发展实证研究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