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3-15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16-28页 |
2.1 概述 | 第16-17页 |
2.2 地震作用与性能目标 | 第17-19页 |
2.2.1 地震作用 | 第17-18页 |
2.2.2 抗震性能目标 | 第18-19页 |
2.3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9-21页 |
2.3.1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基本步骤 | 第19-20页 |
2.3.2 超限高层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设定和选用 | 第20页 |
2.3.3 性能设计思想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主要方法 | 第20-21页 |
2.4 建立在我国设计规范上的基于性能设计方法 | 第21-27页 |
2.4.1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2.4.2 不同抗震性能水准下的结构设计计算 | 第23-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某高层建筑项目结构设计及超限判别 | 第28-56页 |
3.1 工程概述 | 第28-34页 |
3.1.1 建筑概述 | 第28-30页 |
3.1.2 结构概述 | 第30-34页 |
3.2 设计依据、设计规范及分析软件 | 第34-35页 |
3.2.1 设计依据 | 第34页 |
3.2.2 设计规范 | 第34-35页 |
3.2.3 分析软件 | 第35页 |
3.3 材料 | 第35-36页 |
3.3.1 混凝土 | 第35-36页 |
3.3.2 钢筋 | 第36页 |
3.4 荷载与作用 | 第36-41页 |
3.4.1 建筑设计分类 | 第36页 |
3.4.2 楼面荷载 | 第36-37页 |
3.4.3 风荷载 | 第37页 |
3.4.4 地震作用 | 第37-41页 |
3.5 场地工程地质情况及基础设计 | 第41-43页 |
3.5.1 场地地貌及区域地质 | 第41页 |
3.5.2 场地工程地质 | 第41-42页 |
3.5.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2页 |
3.5.4 基础设计 | 第42-43页 |
3.6 结构体系与布置 | 第43-46页 |
3.6.1 结构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 第43页 |
3.6.2 结构体系与楼盖体系 | 第43-45页 |
3.6.3 结构嵌固层的选取 | 第45页 |
3.6.4 剪力墙厚度及材料强度 | 第45-46页 |
3.7 重现期为 10 年的风荷载作用下结构舒适度验算 | 第46页 |
3.8 结构超限类型和程度判别 | 第46-55页 |
3.8.1 超限高层抗震设防相关规定 | 第46-49页 |
3.8.2 高度超限分析 | 第49页 |
3.8.3 不规则类型分析 | 第49-54页 |
3.8.4 超限情况小结 | 第54-55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基于性能的结构超限抗震计算与分析 | 第56-79页 |
4.1 抗震设防基本要求与性能目标 | 第56-57页 |
4.1.1 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 | 第56-57页 |
4.1.2 构件抗震等级 | 第57页 |
4.1.3 结构关键构件抗震性能目标 | 第57页 |
4.2 结构小震弹性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7-66页 |
4.2.1 小震整体计算参数 | 第58-60页 |
4.2.2 整体计算结果 | 第60-62页 |
4.2.3 结构的弹性时程分析 | 第62-66页 |
4.3 中震弹性验算 | 第66-73页 |
4.3.1 中震整体计算参数 | 第66-67页 |
4.3.2 整体验算结果 | 第67-68页 |
4.3.3 K1 栋高层住宅楼楼板内力分析 | 第68-73页 |
4.4 大震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73-76页 |
4.4.1 加载顺序与水平荷载竖向分布模式 | 第73页 |
4.4.2 Pushover 的简要结果 | 第73-75页 |
4.4.3 主要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76页 |
4.5 超限处理主要措施 | 第76页 |
4.6 超限工程结论 | 第76-7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件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