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地震作用下出矿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1.2 爆破地震效应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爆破地震波研究 | 第11-12页 |
1.2.2 爆破地震效应及震动强度预测研究 | 第12-13页 |
1.2.3 爆破地震安全标准研究 | 第13-14页 |
1.3 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深部开采岩石力学研究 | 第14页 |
1.3.2 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 第14-15页 |
1.3.3 巷道支护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1.4 冬瓜山铜矿出矿巷道概况 | 第16-18页 |
1.5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2 爆破地震效应及巷道围岩稳定性基本理论 | 第20-32页 |
2.1 爆破地震波产生与传播 | 第20-25页 |
2.1.1 爆破地震波概念及类型 | 第20-21页 |
2.1.2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 | 第21-25页 |
2.2 爆破地震波的观测与强度预报 | 第25-27页 |
2.2.1 爆破地震波的观测 | 第25页 |
2.2.2 爆破振动强度的预报 | 第25-27页 |
2.3 爆破地震效应 | 第27页 |
2.4 巷道围岩的破坏 | 第27-29页 |
2.4.1 巷道围岩破坏因素 | 第27-28页 |
2.4.2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类型 | 第28-29页 |
2.5 巷道围岩支护理论 | 第29-31页 |
2.5.1 巷道支护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原理 | 第29-30页 |
2.5.2 新奥法 | 第30页 |
2.5.3 悬吊理论、组合梁理论和组合拱理论 | 第30-31页 |
2.5.4 松动圈理论 | 第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冬瓜山铜矿地质及岩石力学概况 | 第32-52页 |
3.1 矿山地质概况 | 第32-35页 |
3.1.1 狮子山矿区地质特征 | 第32-34页 |
3.1.2 冬瓜山铜矿地质特征 | 第34-35页 |
3.2 矿山地质调查 | 第35-43页 |
3.2.1 地质调查的目 | 第35-36页 |
3.2.2 地质调查方法 | 第36-39页 |
3.2.3 地质调查结果 | 第39-43页 |
3.3 岩体力学参数的获取 | 第43-48页 |
3.3.1 岩石力学实验 | 第43-45页 |
3.3.2 岩体参数计算 | 第45-48页 |
3.4 爆破地震波的参数 | 第48-50页 |
3.4.1 爆破振动测试系统 | 第48-49页 |
3.4.2 测点布置与监测 | 第49-50页 |
3.4.3 爆破监测结果 | 第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冬瓜山铜矿出矿巷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 第52-72页 |
4.1 开采概况 | 第52-55页 |
4.1.1 采矿方法 | 第52-53页 |
4.1.2 采场落矿顺序与爆破顺序 | 第53-55页 |
4.2 数值计算模型 | 第55-59页 |
4.2.1 计算模型范围和几何模型 | 第55页 |
4.2.2 材料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55-56页 |
4.2.3 原岩应力的初始化 | 第56-57页 |
4.2.4 动力计算基本条件 | 第57-59页 |
4.3 爆破地震作用下出矿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59-70页 |
4.3.1 计算方案 | 第59-60页 |
4.3.2 位移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4.3.3 塑性区分布情况分析 | 第64-68页 |
4.3.4 振动速度分析 | 第68-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出矿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 第72-82页 |
5.1 充填效果研究 | 第72-76页 |
5.1.1 冬瓜山铜矿充填方法 | 第72-73页 |
5.1.2 采场充填对出矿巷道的保护效果分析 | 第73-76页 |
5.2 锚喷支护效果分析 | 第76-81页 |
5.2.1 冬瓜山铜矿出矿巷道锚喷支护概况 | 第76-77页 |
5.2.2 冬瓜山铜矿锚喷支护效果分析 | 第77-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