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混凝土收缩徐变的研究历程 | 第10-12页 |
1.3 高强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特性 | 第12-13页 |
1.4 课题的提出和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混凝土收缩徐变机理及计算模型概述 | 第15-37页 |
2.1 收缩、徐变的机理 | 第15-18页 |
2.1.1 混凝土的收缩机理 | 第15-16页 |
2.1.2 混凝土的徐变机理 | 第16-18页 |
2.2 影响混凝土收缩徐变的主要因素 | 第18-22页 |
2.2.1 内部因素 | 第18-21页 |
2.2.2 外部因素 | 第21-22页 |
2.3 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理论概述 | 第22-27页 |
2.3.1 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2.3.2 计算理论 | 第24-27页 |
2.4 常用混凝土收缩徐变预测模型 | 第27-36页 |
2.4.1 CEB-FIP 系列模型 | 第28-32页 |
2.4.2 GL2000 系列模型 | 第32-33页 |
2.4.3 ACI 系列模型 | 第33-34页 |
2.4.4 B3 模型 | 第34页 |
2.4.5 几种常用收缩徐变预测模型的比较 | 第34-36页 |
2.5 小结 | 第36-37页 |
3 基于 AEMM 的高强混凝土桥徐变效应分析 | 第37-51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混凝土徐变引起的应变计算 | 第37-38页 |
3.3 高强混凝土徐变应变增量的推导 | 第38-41页 |
3.4 ANSYS 的二次开发 | 第41-44页 |
3.4.1 ANSYS 二次开发技术 | 第41页 |
3.4.2 混凝土徐变在 ANSYS 中的计算 | 第41-43页 |
3.4.3 ANSYS UPFs 二次开发的编译途径 | 第43-44页 |
3.4.4 显式徐变子程序 USERCR.F 的修改 | 第44页 |
3.5 箱梁桥徐变效应分析 | 第44-50页 |
3.5.1 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3.5.2 高强混凝土徐变模型的编译 | 第45-47页 |
3.5.3 弹性模量的编译与实现 | 第47-48页 |
3.5.4 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3.6 小结 | 第50-51页 |
4 高强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及其尺寸效应 | 第51-73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高强混凝土的尺寸效应 | 第52-54页 |
4.3 常用收缩徐变预测模型中尺寸效应的考虑 | 第54-59页 |
4.4 构件尺寸和湿度对收缩的影响 | 第59-62页 |
4.5 高强混凝土收缩徐变试验 | 第62-68页 |
4.5.1 原材料及力学性能 | 第62-63页 |
4.5.2 收缩试验 | 第63页 |
4.5.3 徐变试验 | 第63-64页 |
4.5.4 高强混凝土收缩徐变预测模型的修正与分析 | 第64-68页 |
4.6 算例 | 第68-72页 |
4.7 小结 | 第72-73页 |
5 混凝土箱梁桥收缩徐变效应分析 | 第73-95页 |
5.1 引言 | 第73-74页 |
5.2 牛角坪大桥收缩徐变效应现场实测 | 第74-79页 |
5.2.1 牛角坪大桥概况 | 第74-77页 |
5.2.2 箱梁应变的测试方法与测点布置 | 第77页 |
5.2.3 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第77-78页 |
5.2.4 箱梁应变实测结果与分析 | 第78-79页 |
5.3 混凝土箱梁桥收缩徐变效应分析 | 第79-93页 |
5.3.1 Midas 中收缩徐变效应的考虑 | 第80-82页 |
5.3.2 模型的建立 | 第82-86页 |
5.3.3 箱梁桥混凝土应变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的比较分析 | 第86-91页 |
5.3.4 箱梁分层的影响 | 第91-92页 |
5.3.5 收缩徐变效应对混凝土箱梁桥挠度的影响 | 第92-93页 |
5.4 小结 | 第93-95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95-99页 |
6.1 结论 | 第95-96页 |
6.2 展望 | 第96-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附录 | 第105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5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