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山铜矿围岩破坏震源机制与微震活动响应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2 冬瓜山铜矿深部围岩环境及微震监测系统概况 | 第17-25页 |
| 2.1 矿区地质概况 | 第17-18页 |
| 2.2 冬瓜山铜矿深井开采方法 | 第18-19页 |
| 2.3 矿岩的岩爆倾向性 | 第19页 |
| 2.4 冬瓜山铜矿微震监测系统概况 | 第19-24页 |
| 2.4.1 微震监测系统基本构成 | 第20页 |
| 2.4.2 微震监测系统基本原理与功能 | 第20-22页 |
| 2.4.3 微震系统的可靠性 | 第22-2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地下矿山震源信号识别技术研究 | 第25-45页 |
| 3.1 引言 | 第25-26页 |
| 3.2 人工识别技术 | 第26-35页 |
| 3.2.1 爆破波波形 | 第27-30页 |
| 3.2.2 地震波波形 | 第30-35页 |
| 3.3 基于小波分析的信号识别技术研究 | 第35-44页 |
| 3.3.1 小波分析理论基础 | 第35-39页 |
| 3.3.2 基于小波分析的信号识别技术 | 第39-4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4 冬瓜山铜矿深部岩体破坏震源机制研究 | 第45-69页 |
| 4.1 引言 | 第45-46页 |
| 4.2 理论基础 | 第46-56页 |
| 4.2.1 力偶模型 | 第46-47页 |
| 4.2.2 矩张量的定义 | 第47-48页 |
| 4.2.3 地震矩 | 第48-49页 |
| 4.2.4 震源机制解 | 第49-51页 |
| 4.2.5 p波初动资料反演方法 | 第51-54页 |
| 4.2.6 矩张量反演方法 | 第54-56页 |
| 4.3 冬瓜山铜矿矿震事件及其震源机制解答 | 第56-63页 |
| 4.3.1 p波初动波形反演震源机制解 | 第57-60页 |
| 4.3.2 矩张量反演震源机制解 | 第60-63页 |
| 4.4 冬瓜山铜矿深部围岩破坏震源模型研究 | 第63-68页 |
| 4.4.1 剪切位错模型 | 第64-65页 |
| 4.4.2 扩容模型 | 第65-66页 |
| 4.4.3 凹凸体和障碍体模型 | 第66-6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5 冬瓜山铜矿微震活动响应规律研究 | 第69-79页 |
| 5.1 引言 | 第69-70页 |
| 5.2 矿山开采活动模型化表示 | 第70-72页 |
| 5.3 微震事件与开采活动概况 | 第72页 |
| 5.4 矿山开采速率与微震应变率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72-75页 |
| 5.5 微震响应系数CSR的提出 | 第75-77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3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79-81页 |
| 6.2 展望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1-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