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中澳会计准则概述 | 第15-20页 |
2.1 会计准则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1 中国关于会计准则的定义 | 第15页 |
2.1.2 澳大利亚关于会计准则的定义 | 第15-16页 |
2.2 中澳会计准则演进历程 | 第16-19页 |
2.2.1 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 | 第16-17页 |
2.2.2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的发展 | 第17-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中澳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及体系比较 | 第20-30页 |
3.1 中澳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比较 | 第20-25页 |
3.1.1 中澳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人员设置差异 | 第20-23页 |
3.1.2 中澳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差异 | 第23-24页 |
3.1.3 中澳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差异总结 | 第24-25页 |
3.2 中澳会计准则体系的比较 | 第25-29页 |
3.2.1 中澳会计准则体系法律地位差异 | 第25-26页 |
3.2.2 中澳会计准则体系内容对比 | 第26-29页 |
3.2.3 中澳会计准则体系差异总结 | 第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中澳会计准则具体准则比较 | 第30-39页 |
4.1 中澳固定资产准则的比较 | 第30-31页 |
4.1.1 固定资产定义的异同 | 第30页 |
4.1.2 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差异 | 第30-31页 |
4.1.3 固定资产后续计量的差异 | 第31页 |
4.2 中澳企业合并准则的比较 | 第31-34页 |
4.2.1 企业合并概念的对比 | 第32页 |
4.2.2 企业合并处理方法的差异 | 第32页 |
4.2.3 企业合并成本的异同 | 第32-34页 |
4.3 中澳资产减值准则的比较 | 第34-36页 |
4.3.1 资产减值的确认时间的对比 | 第34页 |
4.3.2 可回收金额的确定的异同 | 第34页 |
4.3.3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的区别 | 第34-35页 |
4.3.4 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和披露的比较 | 第35-36页 |
4.4 中澳收入准则的比较 | 第36-38页 |
4.4.1 收入定义和计量的差异 | 第36-37页 |
4.4.2 收入确认条件的差别 | 第37-38页 |
4.4.3 收入披露的异同 | 第3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具体准则的应用建议 | 第39-45页 |
5.1 固定资产准则的应用 | 第39-40页 |
5.2 合并准则的应用 | 第40-41页 |
5.3 资产减值准则的应用 | 第41-42页 |
5.4 收入准则的应用 | 第42-4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