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地方金融事业论文

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文献综述第11-15页
        1.3.1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1-14页
        1.3.2 文献简评第14-15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6页
        1.4.1 研究思路第15页
        1.4.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 创新点及不足第16-17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第17-21页
    2.1 商业银行的概念及特点第17-18页
    2.2 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念第18页
    2.3 产品创新理论第18-19页
    2.4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第19页
        2.4.1 农村局部知识论第19页
        2.4.2 农村金融约束论第19页
    2.5 社区银行理论第19-21页
        2.5.1 美国社区银行的客户第20页
        2.5.2 美国社区银行的区域第20-21页
第三章 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问题第21-28页
    3.1 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基本情况第21-24页
        3.1.1 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的产生第21页
        3.1.2 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情况第21-22页
        3.1.3 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第22页
        3.1.4 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第22-23页
        3.1.5 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第23页
        3.1.6 网点分布和人员情况第23-24页
        3.1.7 收入结构情况第24页
    3.2 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24-28页
        3.2.1 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竞争劣势明显第24页
        3.2.2 资产规模较小,对外扩张能力不足第24-25页
        3.2.3 防范贷款风险的难度过大第25页
        3.2.4 区域限制,网点分布过于集中第25页
        3.2.5 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与商业银行发展不相适应第25-26页
        3.2.6 收入结构不合理,盈利能力较差第26-27页
        3.2.7 业务种类单一第27-28页
第四章 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8-31页
    4.1 盈利性目标和政策性目标互相矛盾第28页
    4.2 产品创新不足,业务种类单一第28页
    4.3 人员素质较低,人才储备十分缺乏第28-29页
    4.4 服务对象处于弱势群体,经营风险较高第29页
    4.5 监管部门的抑制作用明显第29-30页
    4.6 未建立成熟的企业文化第30-31页
第五章 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对策第31-38页
    5.1 明确市场定位,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31页
        5.1.1 客户定位第31页
        5.1.2 主要市场范围定位第31页
        5.1.3 产品创新定位第31页
    5.2 创新发展模式第31-33页
        5.2.1 打造优质的精品社区银行第31-32页
        5.2.2 创新金融产品第32页
        5.2.3 创新公司业务第32页
        5.2.4 创新个人业务第32页
        5.2.5 创新国际业务第32页
        5.2.6 创新中间业务第32-33页
    5.3 创新用人与用工机制第33-35页
        5.3.1 树立人力资源是最宝贵资源的理念第33页
        5.3.2 建立多系列、多层级的用人体系第33-34页
        5.3.3 大力引进人才,优化人员结构第34页
        5.3.4 推行适合小型银行的客户经理制第34页
        5.3.5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第34-35页
    5.4 创新营销模式第35-36页
        5.4.1 建立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实行全员营销第35页
        5.4.2 围绕目标市场,健全服务体系第35-36页
        5.4.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营销队伍第36页
    5.5 与时俱进,适时对外扩张第36-37页
    5.6 协调理顺监管政策和监管体系第37-38页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第38-39页
    6.1 主要结论第38页
    6.2 展望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致谢第41-42页
作者简介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构成、预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财政科技投入经费监管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