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隐性债务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隐性债务的定义 | 第9-11页 |
1.3 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 第11-13页 |
1.4 隐性债务的形成 | 第13-14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6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8页 |
1.7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测算 | 第20-28页 |
2.1 基本假设 | 第20-22页 |
2.2 基本函数 | 第22-23页 |
2.2.1 生存率 | 第22页 |
2.2.2 生存年金 | 第22-23页 |
2.2.3 应计给付 | 第23页 |
2.3 基本模型 | 第23-28页 |
2.3.1 老人的隐性债务模型 | 第23-24页 |
2.3.2 退休中人的隐性债务模型 | 第24-26页 |
2.3.3 在职中人的隐性债务模型 | 第26-27页 |
2.3.4 参保人员隐性债务模型 | 第27-28页 |
3 测算结果及分析 | 第28-37页 |
3.1 2000年参保人口隐性债务的测算模型 | 第28-29页 |
3.2 2000~2010年隐性债务规模的测算结果 | 第29-32页 |
3.3 隐性债务规模预测 | 第32-33页 |
3.4 灵敏度分析 | 第33-37页 |
3.4.1 利率对隐性债务规模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2 养老金调整率对隐性债务规模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3 工资增长率对隐性债务规模的影响 | 第35页 |
3.4.4 养老金替代率对隐性债务规模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5 退休年龄对隐性债务规模的影响 | 第36-37页 |
4 隐性债务的偿还问题 | 第37-41页 |
4.1 国外隐性债务的解决方式 | 第37页 |
4.2 对我国解决隐性债务问题的一些建议 | 第37-41页 |
4.2.1 减少资金支出 | 第38页 |
4.2.2 增加养老金收入 | 第38-40页 |
4.2.3 增加投资方式 | 第40-41页 |
5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1 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生存概率 | 第47-49页 |
附录2 2000~2010年各年度参保职工分年龄、分性别人数 | 第49-60页 |
附录3 程序代码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