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2章 典当的含义、性质与作用 | 第12-21页 |
2.1 典当的含义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2-17页 |
2.1.1 典当的基本法律属性 | 第13-14页 |
2.1.2 典当与典权 | 第14-15页 |
2.1.3 典当与担保物权的区别 | 第15-17页 |
2.2 典当业的行业属性及作用 | 第17-21页 |
2.2.1 典当的行业属性 | 第17-18页 |
2.2.2 典当的作用 | 第18-21页 |
第3章 我国典当法律制度及其缺陷 | 第21-29页 |
3.1 我国现行典当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3.1.1 《典当管理办法》出台背景 | 第21-22页 |
3.1.2 新《办法》对原《办法》的重要改动 | 第22-24页 |
3.2 我国典当制度的缺陷 | 第24-29页 |
3.2.1 新《办法》的效力等级低 | 第24-25页 |
3.2.2 对典当的行业属性及发展的定位不当 | 第25页 |
3.2.3 《办法》相关制度设计不合理 | 第25-27页 |
3.2.4 善意收赃和综合费用预扣制度缺失 | 第27-28页 |
3.2.5 准入制度与退出制度不具体 | 第28页 |
3.2.6 监管制度不完善 | 第28-29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典当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29-41页 |
4.1 外国和我国港台地区典当法律制度及其经验总结 | 第29-35页 |
4.1.1 外国和我国港台地区典当法律制度建设情况 | 第29-34页 |
4.1.2 外国和我国港台地区典当法律制度建设经验 | 第34-35页 |
4.2 我国典当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5-41页 |
4.2.1 制定较高等级的典当法 | 第35-36页 |
4.2.2 确认典当业的金融属性 | 第36页 |
4.2.3 确认对典当行以发展为主的态度 | 第36页 |
4.2.4 完善典当立法的不合理规定 | 第36-38页 |
4.2.5 完善善意收赃及综合费用的规定 | 第38页 |
4.2.6 细化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 | 第38-39页 |
4.2.7 确立中立的评估机构 | 第39页 |
4.2.8 完善主管部门监管体系 | 第39页 |
4.2.9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